![](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2657/041fad74a5a9e021.jpg)
《寄诸弟书》是阳明先生驻扎南赣的时候,与弟弟的书信往来。
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先生的《示弟立志说》,主要是说了希望弟弟有求于学,首先要先立志。在这个篇章里,又对弟弟谈及要“改过”,所以,《寄诸弟书》的核心词,是“改过”!
阳明先生希望弟弟奋发学习,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切实用功。如何切实用功呢?先生谈到“本心之明,皎如白日”,人心本是光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唯患不能改!
所以,先生认为“一念改过,即得本心”。
因为我们立志和勤学,最重要的格物功夫,就是改过。改自己的过,同时也是一个远离危险的过程。
我们常说“人非尧舜,安能无过”,这句话,本身含了一层为自己开脱的意思。先生觉得这不是尧舜之心。常言道“小人无过,圣人多过”,圣人都是多过的,只是因为他时时处处都能感知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那些凡事觉得自己没有过错,“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的,却真真实实把自己活小了。
先生在文中谈到为什么要改过。尧舜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核心在于“惟精惟一”。因为我们都知道,道心微妙,人心也是非常危险的,要治理天下,包括治理企业,甚至治理家庭,都是需要抑恶而扬善的。能够讨伐人的心中之贼,激扬人性之中的良善与良性,来唤醒人心,这样才能把事情真正做好,才能做到“允执厥中”。
我们要想“发而皆中节”,做到恰到好处,首先要在自己的心上观照、用功,也就是阳明先生在这里指出的改过方法:“惟精惟一”。在自己的心上研磨自己的问题,去掉自己的锈蚀,掸掉自己身上的灰尘,展露自己心里本有的光明,就是惟精惟一。
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以为都是别人的问题。我们不是圣贤,我们的这颗心就是常人心,不可过于高估自己,而要时时自检己过。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有一个成语叫“后生可畏”,年轻人前途广大,但是如果我们到了人生的中年还无闻,还没有闻圣贤之道,还没有在“道”上有所得,这个人一辈子可能会被浪费,没有后劲了。极有可能面对的是:浪费生命时光,徒增后悔。
所以需要“工夫倍增”。
在《送宗伯乔白岩序》里面,先生说“毋以老耄而弃予”。卫武公当年,过了90岁,还希望人们不要舍弃他。这就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学习任何东西,唯有坚持不懈,保持终身学习精进,才能不负自己!
《寄诸弟书》更多在写格物之法,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去私欲”,格物方能致知,才能存天理。兄长对弟弟,一定说的都是最最重要的人生智慧,感恩遇见阳明心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