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厕所对于已经故去的老一辈人来说,曾经是个新鲜的名词。我小的时候,也见过农村厕所比较原始的模样。那时候,一般人都把厕所叫做茅楼。按说,农村人根本没住过楼房,怎么会给厕所起个带楼字的名呢?怎么想,都有点不可思议。
大早些年,农村是很少有公厕的,好像也无需公厕。就算有,一般人也不爱去,更喜欢犄角旮旯解决。原因可能有很多,不外乎是方便自由,可能还有点难为情。过去的人不像现在这样开放,在公共厕所里如厕,是需要有些魄力和勇气的。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队部道北有一个公厕,设施太过简陋,一方石头围墙勉强够一人高,上面是草棚上盖,里面是一个大坑,横上些木板即成。中间有一个房笆帘子做成的隔断,把厕所分成了男女两间。如此简陋的厕所,胆小的都有点不敢上去,担心万一那木板折断,掉了下去该如何是好。尤其是小孩子,家长们是绝对不让进去的。
另外,里面的环境太过肮脏,不讲究的人把便便搞得到处都是,白天还好,到了夜晚,不带着点亮,谁敢冒泡进去?
再者,那个时代,纸张是稀缺的物种,卫生纸好像也有,是女人特殊时期的特用物品,即便很便宜,才一毛多钱一卷,一般老百姓哪舍得那样奢侈?所以大多数人都是用高粱杆劈成两半或者四半,再从中间折断使用。不敢想象那东西在接触屁屁时的感受该有多么恐怖危险,能否很干净的做好事后清洁也未可知。
但公厕里面是不备有高粱杆的,所以每次去公厕,都得事先备好高粱杆,劈开准备好。大人用手即可以劈开高粱杆,小孩子手上力气小,就用牙咬,而且不会像大人那样从中间断开使用,一节高粱杆只能用两次,似乎也有点浪费,也会被大人训斥。有时候,遇到内急,一时间又找不到高粱杆,就得用其他替代,玉米杆、玉米叶子,甚至柴火棍子等等也得凑合,因此,厕所里总是棍子成堆。
这是公厕。
至于各家各户的茅厕就更为简陋了,四周是一圈杖子,外面一层可能是木头或者粗壮一些的柴火,里面则一定要围上一圈密密的高粱杆。围高粱杆有两个功能,一是增加封闭性,以确保私密处不被走光,另外就是使用高粱杆比较方便。
厕所是每个人几乎天天光顾之地,高粱杆总在不断消耗,时间一长,封闭性就渐渐被破坏了,只好再加围一层,好在那个时候高粱杆不是什么稀缺之物。
有些家庭的厕所讲究一点,上面盖有草棚,有的人家则是露天的,晴天朗日的时候还好,下雨天上厕所成了愁事。但一旦内急难忍之时,下刀子也得去。
那个年代,水泥特别少见,大多数是地上挖个坑,有的人家把用坏了底的大缸放在坑中,上面横上几块木板,封闭性很差。几乎家家差不多都这个样子,冬天还好,夏天苍蝇成群,肮脏程度可想而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