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阿谀奉承,但他记得为了打出战果去求过许多人,汪直最大的缺陷是他是个太监。
从东北到西北,汪直四年里走遍了大明的边防关卡,他无法判断自己还能在这里待上多久,被贬,被杀,被流放,还有遥不可及的回京。
从人物贡献上来看,汪直的出击、巡边、镇守所做出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里是如同泥沙一般,不值一提的,哪怕在当时也充满了水份,出击的规模与村战无异,巡边的成本远大于带来的收益,只有短短的镇守给当地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商辂对这些事评价是无用之功。但是我们不要小视任何一个能在传记中留下名字的人,古往今来能一直的情况的人物永远都是稀缺的、可遇不可求的,大部分的人碌碌无为,汪直处于这两种的中间,他做事能够得到回应,就注定强于九成的人。
成化十八年,朱见深废除西厂。
现在已经查不到消息传到大同时汪直的反应了。
在后面的一年,汪直没有呆在大同,而是带着一只小队一路向东,因为他已经无力再调动其他人了。
这年他24岁,他在一路考察记录了当地地势,到边关卫所查询了交战记录,绘制了一份份地图,这一些是我推测的,但是在成化十九年汪直被贬的时候,他拿出来一份奏折,而这份奏折如果不经过实地考察是写不出来的。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王越被贬,紧接着汪直也被贬到南京任镇守太监,在出发前,他用手头上的资料写好了最后一封献给朱见深的奏折,在这一刻他想着的是为大明朝再做点什么。
这份奏书的主要内容是以辽东(今辽宁辽阳)、蓟州(今河北唐山)、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山西(今山西偏关)、延绥(今山西榆林)、宁夏(今宁夏银川)、固原(今宁夏固原)、甘肃(今甘肃张掖)这九个城市为中心点建立一条由东向西蔓延的防线,这份奏书与收复越南的那份一样,在朱见深的案头一起沉沦。
成化十九年(1483年)八月,汪直还没走到南京,朱见深的另一个消息就追到了他,罢黜他一切职务,贬为庶民。
前来宣旨的官员在读完诏书后匆忙离开,自此,世间再无汪直的消息。
从历史上来看,在1480年到1911年,武举制度为明清两朝输送了很多人才,在才子配佳人的民间传说中也增加了武状元快意恩仇的故事,这项制度异常合理,作为一条完全新加入的国家政策没有引发任何风波,发展的合乎自然,就像是一条已经被无数人践行过的方式,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住,奠定武举的人是一个喜欢打仗的太监,这个太监叫汪直。
嘉靖八年(1529年),如果汪直还在,应该71岁。
这年有个小年轻魏焕考上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一职,负责抄写、整理公文,他在文渊阁翻到了五十年前的这封奏书。嘉靖十年,他任兵部主事,按奏书中的内容自辽东起开始考察,于嘉靖二十年著成《皇明九边考》,二十一年刊发,同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开始着手建立九边防线。可是明朝已经进入了无可救药的后期。
自嘉靖三十年起,游牧民族频频跨过防线劫掠百姓,如果汪直还在,也许能有一段防线是安宁的。可现在不行,他只能用自己的经历来为保护大明朝做最后一份努力,所幸这份奏书还能有重见天日的那天。这道防线保住了大明朝的底裤。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的那天,游牧民族始终无法突破九边防线,而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则像是一场闹剧。
在写完初稿时,魏焕曾前往南京寻找汪直,按照古代的那个年纪,汪直应该不在了,他没有放弃打听,确信找不到汪直了才回去,在向嘉靖帝献《皇明九边考》时两人也聊起了汪直,当天记录起居注的太监对这段关于汪直的对话做了评价“竟良死”。
在1969年前后,为了防备北方邻居的随时入侵,下令把山掏空,凭空造山,挖掘地堡,这些都分部在九边重镇附近。我们依然可以数百年前的遗迹和数十年前的遗址上远望北方,感受鬼斧神工对这片大地的造化,汪直留下来这份奏书依然保护着这个民族。
时间再回到汪直被贬为庶民后,王越因为与汪直关系密切,被削去职位,贬去湖北任牢吏,王亿在朝堂上公然为王越和汪直叫冤,被贬四川任提刑使。
6岁入宫,任伺候万贵妃的太监。
13岁任御马监掌印太监,掌管神机营、三千营、五千营,京城禁卫军。
16岁任西厂提督,又掌西厂、锦衣卫。
17~22岁巡边、偷袭、打击、镇守。
24岁被贬为民,从此销声匿迹。
我在开头讲过,这个太监的目标不是司马迁和郑和,而是霍去病,上天没有给到他足够的天赋去模仿自己的偶像,但是给到他十足的毅力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他的一生是超越他身份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是向所有人证明他不止于此的表现。比起那些完美无缺的人,他更像是一个好坏分明的人,他的一生也如许多人的一生,他没有哪件事是当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去做。
他想到了,就去做。
对于汪直的评价,那个大他二十多岁的王亿给出了最为准确的说法:汪直此行,不独可为今日法,且可为万世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