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不见》
朋友介绍并借给我一本书,张五常的《吾意独怜才》。解释道,这本书适合你看看,里面有读书的方法,也有一些学习教育方法,你可以学习学习。
老实说拿到这本书,我有点担忧,一来看题目有点类似文言文,我怕我看不懂,二来作者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怕这本书不能让我有兴趣读下去。好在我是周五晚上拿到的这本书,可以利用周末双休的时间来读,这样时间充实,可以减少不想读不想看的借口。
《吾意独怜才》这句话越念越喜欢,越念越有感觉。于是赶紧去百度了解了一下作者。才知道作者原来是很有名的经济学家,还是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牛人一枚。本书是作者一些随笔,用七个篇幅,65篇短文介绍了其在学习方法、教育理论、教育制度以及个人经历和对子女教育方面的经验,并对中西方的教育进行了对比。其观点别开生面,不从常理出发,吸引我一直读完了整本书。
书中明确指出学习不要选出路,要选兴趣,同时也指出兴趣是由自己发掘出来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去学老师的知识,而是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把这些方法变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思维,这样我们才会看问题更透彻。通读此本书后,我领悟到以下二点:
一、问比答重要。很多人都怕问问题,也包括我自己,多是怕自己的问题太浅薄,所以不敢问,最后自己还是不懂不会。其实问比答更重要,有问题存在就说明自己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弄懂,不问就有可能永远不会懂,问了才会懂。如何问,怎么问,这也是一种技巧。我们问的问题一定要一针见血、要问的浅,并且要判断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这个要求可以把问题分成三类:1、是什么:事实,2、怎么办:方法,3、为什么:理论。掌握这三点,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且能针对性的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二、教育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的放矢。我是一个刚入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宝妈,随着孩子上一年级我也跟着焦虑起来。世面上教育的方法千万种,哪一种才是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呢。作者有一儿一女运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毕竟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虽说作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几十年前的,但仍有值得借鉴的方法。
1、不上补习班。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就让孩子好好地玩,在玩中寻求乐趣,寻找各种规律,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比起把孩子送进补习班,让老师硬性塞进各种内容要好很多。我要努力试一试。
2、后期发力。人生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这个需要孩子自己走,并且每个孩子走什么样的路,并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只要孩子能够适应社会,有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生活,足矣。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就应该允许孩子慢慢的成长,不需要一开始就拎紧发条,强适他前行,让他跟上节奏,慢慢长大,寻长兴趣,在重点出击。兴趣有了,孩子自然就找到了成长的方向。
第一篇这么长的书评,虽说质量不佳,但迈出了第一步,就是努力的开始,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