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阳县内有一座山,叫马鞍山。
我只记得,地势东西长約14华里,南北宽約5华里。
人民公社成立后,马鞍山划为安峰、大龄两个大队。二十个生产队,約2500人。从此,马鞍山只是一个地方山名!
山下种地是水田,产稻谷,还有鱼类水产品!
以前,马鞍山山上核桃树出名,一般的核桃树兜有簸箕粗,并且一户有多棵核桃树。一棵树可产100斤至200斤。也有一个家庭收千斤核桃的,核桃打下来,收到一起搬回家,堆放一起十来天后,去壳把核桃晒干储藏。自己吃;来客人,用沙撮子装核桃端出来,供客人敞开肚皮吃!还是吃不完!
于是,山上的人抽空把多余的核桃,背到山下去换泥鳅。有把黄豆洋芋种换成大米的。这是每年会有这种兑换方式的!
核桃换泥鳅,是一方有核桃,一方有泥鳅,兑换一斤换一斤。双方在交易中,都想自己多换取一点。拿核桃的想多换泥鳅,拿泥鳅又不愿意。拿核桃的为了要回家赶路,说:算啦,我只当在树上少摘了两个的(核桃)!
意思是不计较,给对方多给点核桃!
当时,为此事有人编了一个歇后语,“马鞍山人吃泥鳅,只当在树上少摘了两个的。”这话流传于社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歇后语,后被有心人改变成:“马鞍山人吃泥鳅,在树上摘的”。
这歇后语流传至今。不知内情的人,这歇后语是讽刺马鞍山人的,树上摘泥鳅。懂内情的人,是马鞍山人通情达礼,宽宏大量!
这个歇后语,也算是一段故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