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有更好的身材,坚持减肥健身;为了升职加薪,多处学习提升自己;沉迷游戏上瘾者,立志戒掉游戏…
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我们都会努力寻求改变。但糟糕的是,计划和想法往往很容易做,但坚持却非常困难,最终基本都会因为缺乏行动力而放弃。
我们缺乏行动力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懂得理论,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真真切切的场景。
就像我们在李广射虎的故事里看到的,当李广在夜里发现前面有一头老虎,正准备向他扑来的时候,他拿起箭射向那只老虎,结果发现那不是老虎,是一块形状有点像老虎的石头,他发现自己的箭已经射到了石头里。当他白天再用箭射这块石头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箭怎么也射不到这块石头里。
这就是场景的力量。
很多人面对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去问自己周围的朋友,问一个还不放心,还要问多个朋友。在那种情况下,你得到的建议或是意见基本上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为了安慰你,大家都知道你心里实际的取舍,都会顺着你的话说。
表面上是在鼓励你、帮助你,为你出谋划策,实际上是在怂恿你。这个时候你得到的意见其实并不是别人的意见,不过是你心里已经有的意图、打算,在别人身上的投射又再次投射回来。别人那样告诉你,你就会更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然后就自然而然做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最终常常会让你后悔不已。
曾国藩说:利不可独,谋不可众。当你要谋划一个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主意;当你面对利益的时候,你一定要跟更多的人分利益。一个人做决策,应该尽可能做到不带偏向去征求多数人的意见,与少数人商量,最后自己拿主意;而不是跟少数人商量,大家去决策,因为只有你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场景。
有用的知识和有用的真理都是场景化的知识,场景化真理,所谓的场景或情景,其实就是终局——用你真切的想象去感受那个最后的结果。
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应该寻找一些真正符合我们自身状况的解决方案。例如,戒除手机瘾的人不会在第一天就要求自己不碰手机,他们知道自己根本做不到,而是会分阶段逐渐减少自己玩手机的时间;例如爱睡懒觉但却想养成早起习惯的人不会在前一天只设一个闹铃,而是会设置十几个,或是把一个特别响的闹钟放在卧室外边。而即使他们原定的计划失败,他们的心态也特别容易重新调整:失控了很正常,这都在意料之中,我仍然可以重新安排后续计划取得进步。
生活中有一些人的社交状况很糟,几乎没什么朋友,但这种情况其实是他们过于重视别人感受导致的,这类人因为羞涩和内向等性格原因,往往在不经意间就礼貌体贴地毁掉了自己的人际圈,并让自己滑入孤独。
虽然本质上,世间任何一个人都是相互独立的。
好比教育孩子,如果父母养育孩子时能懂一点教育的规律,能给孩子纯粹的爱和尊重,通过影响和示范塑造他独立的人格,通过正面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完善社会能力。
那么,类似的悲剧,就少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