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考:谁的素质?谁的面子?

高考:谁的素质?谁的面子?

作者: 春之声_33c3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14:28 被阅读0次

            看到贵刊《谁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2006.7.2)很有触动,我是一名一线教师,在高三教学已经六七年,可谓“深解其中味”。今年,河南省考生77万人,一本分数线590,二本548,如此高的分数,看看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二本以上上线不到百分之二十。而我们的学生,依旧打定了“失败了从头再来”的决心,毅然决然地选择复读,心中有欣喜,也有哀痛。欣喜的是他们的顽强坚韧,哀痛的是他们本应去从事他们喜爱的事业,去创造更大的成就,但为了取得一张门票,他们还需要机械地复习一年或数年。

            现在,全国各省市高考录取分数线相继揭晓,看着各省市巨大的分数线差距,除了继续心生艳羡或者感慨命苦外,别无选择。一方面,中部人口大省分数线高得惊人,河南省文理录取分数线分别是:一本591/590、二本547/548、三本517/525、专科467/480,山东文理录取分数分别为:一本567/583、二本549/553;而北京市文理录取线分别为:一本516/528、二本476/476、三本442/442,宁夏文理录取线分别为:一本516/514、二本471/469,显而易见,河南省的三本线就接近或超过北京和宁夏的一本线。另一方面,高考已添加了许多外力因素,“裸考”、“全民高考”、“高考经济”、“高考移民”等等名词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而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有一场角力。而种种角力凸现出两种比较明显的状况,即发达地区的素质和中部地区的面子。

          相对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浙这些高考大省,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西部内陆省份的考生,或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这些得天独厚的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进入一流大学,总是相对容易得多。同样的大学,同样的学费,因为不同的因素而同是寒窗苦读学子的命运迥异。

           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命运,富人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合法购房入户,来消除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公平,而大多数穷人的孩子,则必须付出种种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的确,高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看似有无数机会,其实学生选择的空间依旧有限。重点高校对中部省份投放的指标总是有限,比如,河南的总人口数是北京的8倍多,考生总数是北京的7倍,而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名额投放数却分别是河南的4.5倍和4.9倍;山东的总人口数是上海的近7倍,考生总数是上海的6.5倍,而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名额投放数却是山东的22倍多。而重点高校对莘莘学子的诱惑则是无限,引领无数学子竟折腰,于是这些省份重点线分数奇高。今年,北大清华在河南的分数线据估计在650分以上;三本似乎是有钱人的学校,每年学费大多在一万元以上,对于工薪阶层的子女是一笔很难掂量的开支,对于农民子女无疑是天文数字;专科似乎门槛不高,但巨大的就业压力又让学子望而却步;于是上二本似乎成了大多数考生的底线,复读,复读,复读成了中部省份大多数考生成就一生的艰难抉择。因此,高考有这样高的分数线也就不足为奇。

            有人说,现在的考试不像是考试,学生不像是学生。固然包含了一些讥讽,也包含了许多无奈。有高考这支大棒的指挥,让考试变成了名利场,让学生变成“考生”甚至是“考试机器”。谁都不愿复习,但为了实现自己或家长的心愿不得不复习,各中滋味谁解?

            考试不再是各种知识各种能力的体现,而变为匠艺式的凿凿补补,医师式的生吞活剥。于是学生可以上到“高四”“高五”“高六”,像范进一样为了中举而孜孜以求。现在,全国很多学校高三的复习生与应届生人数持平甚至多于应届生。

            有人说“存在就是合理”,如果我们理性地思考,它决非物有所值:让千万考生的宝贵年华消耗于此,不值;让百万教师生命耗费于此,不值;让千万孩童失去童年的欢乐,不值;让千万学子失去创造,不值;让整个社会变得如此功利世俗,不值。

             如果说三十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带给社会无穷的热望,启封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地获取知识的权利,激发人们通过考试展现才华的激情。那么,今天的高考是否更应与时俱进,带给人们更多的公平公正,让人们能自由自在展露才华,展现知识和技能?

    注:本文2006.7.15发表于《中国青年报》

    �%�o�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谁的素质?谁的面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iy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