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要求选一个打动自己的知识点)
分享的类型分为经历型、经验型、方法型和理论型。这四种分享知识含量从高到低。经历型分享关注过程和情绪,会产生共鸣、触动和鼓舞;经验型分享关注成功的原因;方法型分享关注步骤和工具;理论型分享关注条件和边界,好多人不会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分享者,需根据其分享的类型来学到最多的东西。
来源于刘润公众号“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
- 我之前是怎样想的?(假设自己还没看到上述知识点,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还没有想过,那就现在就推测下)
我从来没想过要给分享分类。如果现在让我说的话,我觉得可以分为有用的/无用的(或者用处大的/用处小的);有意思的/没意思的;和自己相关的/和无关的;能让自己发生改变的/不能让自己发生改变的;大咖的/小人物的;火爆的/冷场的;官方的/民间的;面对同行的/面对大众的……
对于经历、经验、方法和理论这四个熟知的词,我也没仔细考虑过它们到底是什么。如果现在说,我觉得经历就是自己在什么时候遇到过什么人什么事;经验就是总结出来的什么是对的/错的、什么有用/没用这类的信息;方法就是做成一件事的步骤;理论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
-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比较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出冲突之处;分析二者冲突的产生原因)
我之前的分类角度,是基于分享相关要素的,包括根据分享者的咖位、组织者、受众、效果和领域。但是我没想到针对分享内容进行分类,尤其是从内容的知识含量来进行分类。
对于这四个熟知的词,我也是有误解的。比如经历不仅指过程,还会有情绪(甚至态度和价值观);经验不仅做法,还包括原因、能力和资源;方法不仅包括步骤,还包括在各个步骤使用的工具;理论中的条件和边界也被我忽略掉了。
-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关联能想到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头脑中闪过的信息;可关联自己的经历,也可关联其他知识;用证据说话;整合不同观点;重视因果关系)?
对于别人的分享,我事先也从没预测过自己可能从中学到什么,所以到底能学到什么非常随机。在人家分享时,我也会放空,天马行空地想别的,或者干脆刷手机。
对于自己的分享,如果我自己就是主办方,我反正不会细想分享的到底是什么,所以目的不太明确,效果肯定也没有最好。
如果自己被请去分享,我会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去判断要分享什么不要分享什么。但我并没有把对方的要求进行分类,所以有时候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因为没有把握住分享的性质,所以就在听别人分享时,无法获取最核心的东西;在自己分享时,当然,也无法呈现最核心的东西。
-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可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可解释一些现象和感觉;可优化自己的决策;可预测问题;可解决问题;可做出评价;可尝试创新)?
(1) 优化决策
在听别人分享时,不断判断对方的分享类型,把注意力放在有价值的地方。
如果是经历类,我不能光关注热闹,还得以对方为镜,抽离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来。如果是经验类,我就分析他提到了哪些能力、原因、资源,有哪些自己想到了但对方没提到。如果是方法类,我就关注步骤和工具。如果是理论类,我就看他的成立条件和边界。
在准备自己的分享时,根据不同种类的分享,把该强调的都强调清楚。另外,后面那三种应该和经历型分享相结合,这样听众不仅获得了高浓度的知识,还会被触动,被鼓舞,有个不错的体验。
对了,西浦的创新者说活动,不就是追求“共鸣、触动和鼓舞”么,这其实要的就是经历型分享。妥了,写活动策划有点子了。
(2) 反思自己
最近在天津的一次分享算是比较成功,因为对方要求既有工具箱又有能量场。通识,在内容里特别强调了初心、体验这些非常接近经历的东西。所以,我就完全释放自我,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大家,效果还挺好。这就是抓中了经历型分享要害的结果。
(3) 做出评价
我看的那篇文章本身,我觉得是个理论型分享,但是里面穿插了作者的经历。比如最开始说自己是商业顾问,每年参访很多企业,有机会听到各个领域的人分享。所以,这样的分享,即使是理论型,但由于穿插了经历,让人感觉特别真实、特别爽。
(4)尝试创新
我觉得这四种类型并不能囊括全部。因为有的人看似在分享,实则没有,因为ta讲的内容完全不是ta的,是别人的。对,就是从别人那搬过来了,展示给大家。这种现象叫“假分享”。
又提出了新概念,叉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