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听完了欧小欧老铁的分享,主题《职场高手爆发式成长法则》,
结合她自己的职场经历,讲述了如何在职场上面加速成长的故事,并且告诉了我们非常实用的思维模型,包括公式思维(也叫等号思维)、“先人后事”思维、反正思维、“为什么”思维。
1、公式思维
打一个比方,你作为职场新人,工作第一年就提薪50%,这样的成绩,假设是有你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老板对你敢想敢说的性格的包容度,共同造就的,那么写成公式,大约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那我们接下来可以对上面的三项因素分别赋予权重,也就是说,按三项因素对你提薪这件事的贡献度和重要性来打分,我们随口假设一下好了,比如三项权重分别为30%,40%,30%,那上面这个等式就可以写成:
2、“先人后事”思维
先人后事的思维在商业世界当中其实很常见,它有一个别名叫做利益相关者分析,最早是由弗里曼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件事情实现的过程中,比如交付一个项目,或者制定一个战略决策,这个过程当中与这件事所有直接或间接,内部或外部相关的个体或者组织,他们会因为这份利益关系采取怎样的态度或行动,然后基于对他们态度和行动的推测,作出对实现这件事最优的决策。
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权力,或者说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和这件事的关系的紧密度,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可以建立一个由重要性和相关性组成的2×2的表格,把我们所能够想到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各自的条件和特征,归类放入到表格的四个格子当中。比如下面这张图:
3、反正思维
数学上不是有反证法吗,比如一道题目,正向推解不出来,那就反向证明。假设待证明的命题是不成立的,顺着这个逻辑往下推演,直到得到一个与我们已知的功底,或者说已知正确的命题相矛盾的结论,由此来证明原本的那个命题是真的。
这里我建议还可以结合查理芒格“10:10:10”的思维模型来搭配使用反证思维。
“10:10:10”意味着,如果我们决定做或者不做一件事,10分钟后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10天后或者10个月,甚至十年后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时间轴拉长,站在更前瞻的角度去评估一个问题,或一个决定,这个时候由时间带来的放大效应,会帮助我们更明显的感知到它的影响,从而更准确的认识一个问题。
4、“为什么”思维
5WHY法,字面的意思是:追问5个为什么。“追问5个为什么”作为一种思考工具,最早是由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提出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丰田汽车的质量为什么会这么好?”他说:“我碰到问题,至少要问5个为什么。”
据说,有一次大野耐一到生产线上视察,发现机器停转了。于是他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机器停了?”员工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他接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超负荷?”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吸不上油来?”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第五个问题:“为什么磨损了呢?”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通过“追问5个为什么”的方式,来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确实是有道理的。不断追问为什么,才能抵达问题的本质
查理芒格说过,一般人一生能够掌握八九十个思维模型,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喜欢运用思维模型,有助于帮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1、公式思维和决策树,这两个思维模型经常我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结合起来用得比较多。比如,销售额=用户数×转化率×客单价,可以很直观地指导我的工作,提高销售额是这次活动的目标,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用户数、转化率、客单价这三个方面出发去思考,然后继续往下思考,如果要调高客单价,从产品角度应该如何做呢?是上新产品还是继续卖老产品呢?采用薄利多销还是高价低销呢?就像剥洋葱一下,一层一层地往下剥,逐级分解问题,只要把一个问题拆分到足够细小,那么接下来的行动阻力就会越小。
2、 “为什么”思维,让我想起来‘5why’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着行动,从问题出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寻找了问题的真正原因。记得当时我转行去做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也向自己提了几个为什么,然后就罗列了这几条理由:第一,擅长,是学理工科的,并且数学还可以,之前工作也经常接触数据,对数据比较敏感;第二,有市场,在移动联网时代,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需要数据分析;第三,能学会,发现数据分析这个岗位,是一个很大众的岗位,只要愿意学习,很多人就学得会;第四,能迁移,如果我在A行里面做数据分析,假设有一天这个行业下滑了,我拥有这门技能也可以去B行业找到一份工作,这个技能属于是比较通用性的。
只要把问题想清楚了,这样方向更加明确,行动才更加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