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龙巴
在简书领取抽奖或任务收益加成卡时,总会提示大家先看视频,看视频可以令收益翻倍,且视频时间又不长,我基本上都会点开。久了发现多数是学生教育培训的广告,营销策划的主题都是个位数的价格享受超值的某科培训能实现成绩的突飞猛进,且多数机构是北大清华毕业生执教。
这类型广告之所以扎堆折射出家长们追求应试成绩的急迫心态,也凸现出白菜价可随便尝试的低成本心理。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算是击中了要害,虽然价格十分低廉,但很可能收割了不少韭菜,只要有了客户信息资源,庞大的基数又能孕育出连带的培训收益。这或许是个平台、商家、客户都受益的逻辑,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涌入培训机构任教?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应届毕业生求职相当困难,而每个高校实际上并没有放松对就业指标的考核。前段时间,我看过某个媒体介绍多家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机构扩大对名校应届生的招聘力度被政府大力推崇。从稳就业角度确实值得肯定,教育培训也是一份让人尊重的职业。但这么多名校毕业生(并非是师范类专业)选择此职业,其中不乏理科,文科状元,甚至有16岁上名校的辉煌履历,为什么不去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这两年家长的钱实在太好赚,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和履历,老母亲们都不计成本。这一行算是容易获利的,而这些当年的学霸们都有不少自己的法宝,传授出去,答疑解惑的工作又是极易上手。相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扎根,混个几年也不一定有更体面收入的选择不失为一个良策。
也许新一代人的生活压力会逐渐降低,但取之而来的是追求自我享受的意识主导。他们都更加审时度势,不一定为权利和地位以及传统评价标准捆绑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不会抱着一份工作定终身的心态去就业。但,我总会隐隐觉得可惜,学霸毕业再不断去培养新的学霸,然后周而复始?
2、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究竟孰轻孰重?
上面所陈述的现象当然不是全部,肯定大部分名校毕业生会成为中流砥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考入名校的学生就与成功画上了等号?我单位名校毕业的同事不少,观察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是普遍的厉害,再看工作业绩却不尽然,而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力又不一而同,几者均优的一定早早脱颖而出,剩余的也就和其他人一起默默无闻而。
去年有位北大毕业的同事被劝退,他在家失业很久。有次聚会见面我建议他去应聘某培训机构的老师,他的学历背景和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应该足以胜任,他也正有此意并且开始考证以增加入选筹码。我相信以他的应试能力,考证不是难事,果然几个月后顺利取证录取。我相信他教课应当能胜任,但不知道学生是否会喜欢他,与家长沟通是否会顺畅,同事间相处又如何,在机构里是否能有提升和收获。
应试能力非常非常重要,那是一个开启高起点人生的敲门砖,但它应当只是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项,不可忽视但绝不唯一。
3、社会营造的焦虑几时方休?
如今,家长们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激烈的升学竞争压的喘不过气来。7月2日,今年的小升初划片终于尘埃落定,我们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普遍划到了重点初中,一颗悬着数月,无处安置的心终于放下。
回想我在孩子幼升小,小升初时怕进入差校引发的焦虑又何尝之少?随着学业难度的日益增加,面对“熊孩子”成绩逐次退步的现实,又何曾不担忧?想替孩子规划和布局,插手其学习的冲动和给孩子漫长试错式自主成长的初心,日日夜夜矛盾纠缠,影响我的心情。
我总在心底里呐喊,可不可以慢一点?但现实的答案是谁也不会等你。唯有顶着这份焦虑,给孩子撑起一片相对自主的空间,帮助他学会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追逐表象,学会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没主见的活着,学会有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全然被牵着走。这份弥漫社会的焦虑需靠自身去化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