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FM,王自健在电台里说上海市民政局借口网络断了延后办理离婚手续的段子,我就在猜下面他一定会说因为没有离婚和房子涨价相关的“梗”,果然没过几秒就说到了,然后,又进一步深入转到了另一个梗。
以前看电影、电视或者听笑话、相声,都会一直跟着导演或表演者的思路去走,体会故事或段子的精髓,为之感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跳出了故事,变成了看导演或表演者的表现手法、故事演变方式等,跳出了故事,多了一个思考评判角度。
深入探寻一下,知道编剧及作者的写作套路,就会知道故事或段子的发展主线及辅线,同时也会知道情节需要所采用的修辞等手法,达到最终作者所需要表达(或灌输)的目的及价值观,长久以来就会将套路进行归类,进而产生了对情节演变的预判。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是这样。在不知道事物规律的时候,只能任凭由其发展。如果能够运用其他经验对未知事物进行分析,就会更快的抓住事物发展规律,预判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便于产生对策,从而对未知事物做到很好的把控。
总结一下,故事的“梗”,其实就是事物的“筋”,是灵魂所在,如果能够参透,便能够抓住事物的精髓。如晓松奇谈中晓松所说“电影是用来迎合某类人的价值观的,而不是扭转某人的价值观的。”,再如郭德纲所说的:“理不歪笑不来”。写作则如李笑来所说:“写作就是要找到公众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同时也能触动更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