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七月,我在北大。
时间不长,主要内容是高校管理培训。
从大学管理到文化建设,从为政理念到领导艺术,从课程/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理论学习到实地考察。课程设计得非常丰富。
而且授课教师确实体现了中国最高学府风范:严谨、睿智、幽默、博学、多才、敢言。大学之大,因有大师。北大有众多大师,绝对称得上“大学”。
给我们授课的这些大师中,不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智囊团成员和行业知名专家。
他们的授课,无不体现着家国情怀的高度和温度:视野是国际的,胸怀是天下的,考虑的是百姓,思考的是国家。
家国天下,这四个字在这些大师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大师的授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思考与思索。我想,这是这次短期培训带给我最大的获益。
摘取其中几个跟大家分享:
一、本科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只是三分之一,课余各种活动的参与和课后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是剩下的三分之二。所以,大学本科不应该分校区管理,应该把学生和老师都集中在一起,才有更多交流碰撞的可能。——一位政府管理学院的教授在谈到目前各高校分校区管理的时候如是说。
确实,因为扩招的需要,国内不少高校都有分校区,有些甚至分校区众多。分校区管理不仅成本高,而且确实在学生培养和管理上存在不少困难。比如因为专业教师需要在不同校区轮转教学,分校区的学生没有办法经常见到自己的专业教师,缺乏向教授们当面请教机会,更别提思想碰撞了。而且,由于分校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布在不同校区,学生们之间也缺乏跨学科交流和碰撞的机会。事实上,不同学科的交流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的活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综合大学。
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要给予学生普遍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而且,高格局与宽视野,更是大学应该要教给学生的。
在目前已有分校区的大环境下,所有师生统一集中在一个校区已是不现实的。但在分校区的前提下,如何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设计和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是目前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话题。
二、文化建设是管理的核心,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管理智慧是关键——一位北大某附属医院院长在谈到医院建设的时候如是说。
作为一个三甲医院的院长,面临的是缺钱(2.8亿的旧楼改造经费)、动荡(医院内医疗乱象频发,医务人员人心不稳)、危机(医学生非法行医致自己的老师死亡)各种问题。他从文化建设着手,重新凝聚人心,建立明晰的管理制度,温和而坚定地推行自己的主张,迅速树立威信。在这位院长看似轻松幽默的讲述背后,经历过多少狂风暴雨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得到每件事的艰辛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高度智慧。
文化建设,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它必须要具有长期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符合学科/学院/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适合所在团队的持续发展需要,同时要能被所在团队成员接纳。
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具有前瞻性和思想高度,对所处的大环境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对学科对成员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同时自己本身具有非常清晰的底线意识,不踩线不过线,其身正,才能服众。
三、为政之道和为政环境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了解先秦诸子的为政理念有利于了解当今国家管理环境和管理文化背景——历史学系的教授如是说。
先秦诸子的为政理念,从儒家到法家到道家到墨家,每种为政理念的变化,都带来历史的变革。对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理政思想和理政理念,知史可鉴今。
四、作为管理者要学会论证不可行因素。当你排除所有不可行因素后,就是可行的:看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逆向思维,多角度看问题,可能有惊喜——法学院的教授用生动例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论证可行性,是正向思维;论证不可行性,是逆向思维。当正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可行因素着手,往往会有奇妙的效果。同时,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以被管理者的利益为着眼点,要时刻想着群众,从群众的角度提问题想问题,多角度的视角,往往会有更好的管理效果。
五、管理者要有布局思维,需要站在高处提前做全面布局,而不是只解决眼前问题。你的格局和眼光决定了你所在团队的发展——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用真实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考古文博学院的发展,是提前全面布局的结果。就如华为,提前的布局,使得华为避开了一个至为重要的雷区。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具备布局思维。布局的基础在于,你对所在专业的熟悉程度,对竞争对手的熟知程度,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还有就是对国家政策的把握程度。准确的预判是布局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