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空品讲记
上妙下峰主讲
陈净胜·记
序竺摩
中国的佛法,经过隋唐时代的弘盛,大乘八宗竞彩,蔚为奇观。其中的禅宗和空宗,尤称特别;禅宗的顿超直入,不循知解,为各宗之所重视,构成了中国佛法的特质;而空宗的大刀阔斧,扫荡情执,亦是诸宗教义之所共许,其思想不特是佛法的升华,亦是一切世法的不共义。这因全部佛法的究极思想,都从般苦空智中迸现出来的;若有一宗否认空的思想与价值,落于有所得心的执情,势必使这一宗成为不了义、不究竟的佛法。同时,世间一切宗教学说,尽管他们说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却不曾说到空,而且也不敢说空。原因这些宗教哲学的思想,都是建立在有所得心之上而出发的,耽着世味,最忌谈空,如《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空理,恐怕他们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空是佛法的升华,也是不共世法的择法智眼,所以全部佛法的大小乘经典,谈空的不消说,就使它是说有的,也仍离不了谈空,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只是所谈空的程度有彻底不彻底的深浅不同而已。同时空的究极思想,既是一切世法的不共义,致使世间一般学者或非学者,或对之惊叹,或对之疑谤;惊叹的以其陈义过高,非一般宗教哲学思想所可企及;疑谤的则闻空惊怪,不理解佛法谈空的旨趣,以为这空是空洞无物的虚无,或消极逃避的滞寂,于是就附会佛法是厌世的,于人无益,于世不利,把那从空而不空的思想中所产生的大乘佛法活
泼泼的进取精神,因懵懂含糊而一口否定,或一笔抹煞了!
现在这部《金光明经》的空品,就是许多谈空经中的一
部份教义。它谈我的五蕴身空说:“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也谈法的四大皆空说:“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生,和合而有”。从而谈十二因缘空,也谈四谛空;谈世法空,也谈佛法空。全品虽是短短的四五十首倡颂,对于空的真义,亦觉曲尽其致。
讲者演培法师,更是善于解空,妙辩无碍,把空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他并揭出金经的宗要,在乎菩提涅槃的因果;而欲把握这个宗要,证取这个妙果,则在乎修习正因的功德门和智能门。功德门所修习的是方便道,重在忏悔品和赞叹品的功行;智能门中所修习的是般苦道,就是以这阐扬二空胜义的空品为代表。佛法的真正行者,惟有从这空的般苦道中用功磨炼,才能生起断惑证真的微妙胜用;因为不论你修习忏悔灭恶的善行,或赞叹诸佛的功德都好,如果不经过般若空智作荡情扫执的提炼,那么你的忏悔灭恶终难以灭尽,修习善行的功德也难以清净。故智者大师在本经疏中很精警地揭出:“忏不得空,恶不除灭;赞不得空,善不清净”。在性空宝典的《大智度论》中,也有说到“智度为导,五度如盲”的话。就是修习六度中的前五度,而不修最后的智度,好象航海失了导师,其它的伙计都同盲人一样,在风波险恶中找不到南针,前途不知如何是好了。
本品在《金光明经》中,古今以来会有不少大德讲解与诠疏,但语言浅白畅晓,文字流利易读,自然要算这部讲记了。这给予初机者很多便利;同时老钻故纸者,亦可由于这讲解的新颖,记述文笔的生动,而触发新的思想,对空的真义,作新的认识。从前常啼菩萨艰苦地东行,不惜舍身以求般苦;唐朝的玄奘法师不辞跋涉山川,迈往天竺求经,归来先译六百卷《般若》为不世的盛业。那末,我们对于法师宣扬这部属于般若道的空品真义,也应奋发大心,悉力钻研,才不负讲者的一番婆心。而槟城佛学书局为之提 前单印,也不外乎这个好意吧。
佛纪二五七年卫塞节前,竺摩序于槟城竹园精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