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与诗简书面面观
读书丨《审美谈》第九章/情感与共鸣-9

读书丨《审美谈》第九章/情感与共鸣-9

作者: 阿斌bin | 来源:发表于2020-05-22 00:08 被阅读0次

    2020 0521

    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在审美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情感,在审美活动中体现出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一个人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有时有明确的心理动机,有时则毫无理由,只是一种感觉。但是在毫无理由的背后,会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书中摘要】
    体现在艺术创作构思中的某种情感,是作者在较为长久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经过提炼而带着普遍性即不为具体条件所左右的精神特征。
    艺术家的感情与一般人的感情没有根本区别,差别只在于前者对实际生活所引起的情绪变化,通过可感的、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因为艺术家也是人,他对生活的感受对他所引起的喜怒哀乐诸情感,就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说,双方没有根本性的对立。

    【个人理解】

    艺术家所表达的艺术作品是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的喜怒哀乐是主观情绪的表达。

    李白的诗《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将进酒》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不复回;人生苦短,看朝暮之间就变青丝为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李白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上出现波折,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李白演绎了庄子的人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同时又在豪饮之中,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这就是李白式的悲哀,他在主观意识中感叹人生易老,感叹怀才不遇。从客观上看,此时的李白登高远眺,借黄河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流入海,景象壮阔。诗人借对景象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感。

    李白用乐观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里用的“有用”和“必”字,非常自信,这是李白的个人宣言,即使把千金散尽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表现了李白感情豪迈奔放,又“借题发挥”和借酒浇愁的情绪。

    在这里,李白通过可感的、具体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激荡情怀,这是建立在李白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仕途不畅的情感经历之上的艺术提炼。

    一般而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在人生低谷写成,只有在人生低谷中,才能洞见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元代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件小景,组合成一幅秋天悲凉的图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一个个独立的小景,都是作者的客观感受,都是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秋景,“断肠人在天涯”这最后的一句一出来,立刻点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即主观上的悲凉情绪。在这样一个悲秋之中,一个人孤独地骑着马,行走在一条悲凉的古道上。他有怎样的故事,他又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广阔的想象空间呢?你尽可能展开想象。

    作者马致远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的败落萧瑟的景象,这是万物衰亡的象征。在这里,作者将情景、情感和情绪融为了一体。当读者读到这首诗或吟唱这首元曲时,也会与作者的主观情绪产生共鸣。

    凡是用情写作的诗歌、散文、小说,都会是打动读者,将创作者与读者相连接的纽带就是其中的情感。无论是主观创作,还客观欣赏,都离不开情感的共鸣。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丨《审美谈》第九章/情感与共鸣-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nx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