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古典的超级个体的课程,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刚好一季。每天看着做笔记,好巧,今天赶上了课程里2017年第一天的内容。古典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虽然是群发,但开头是:可风,你好!
这封信,全文分为三部分:回顾、希望、去做
回顾:
新年最该做的事情不是定计划,而是回顾和展望。
回顾过去,所以懂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展望未来,看到机会、趋势和可能性。
拿出自己去年的计划回顾下:去年你认为自己应该做的、能做的,哪些超预期完成?哪些并没有?哪些估计太乐观?哪些其实可以更大胆些?
去年的计划,是在2017年2月1日开始的。当时最主要的目标是一、学会一门手工艺;二、培养五个习惯:早起、阅读、运动、静坐、反思。
回顾这一年,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拉坯制陶,然后负责五月陶艺馆的运营。虽说效益没有超过往年,但也重新调整设立了完整合理的流程,在这样的流程下,可以有效运营,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正常运营。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年初毅然转行,从做了十多年的旅游业转投陶瓷行业,从当初的陶艺小白,到独立运营陶艺馆,只用了一个月。最初的培训期里,是同期里是最努力的学员之一,拿到了最佳勤奋奖。
培养五个习惯:不得不说,这五个习惯执行的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
早起:中间有一两个月没有坚持好,整体效果还算过得去。全年基本没有晚于九点起床,大部分时间集中在6点半到7点前后起床,最后的12月,调整到5点到5点半起床。早起带来很多好处,提供了晨跑和晨读的时间。在五个习惯里,这个最是满意。
阅读:全年买书将近70册,其中认真阅读并留有笔记的,大约30册。虽然看了这么多,但吸取的精华极为有限。反思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阅读中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看过后就忘了绝大部分。所以未来要更改自己的阅读方法。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吸收了多少。可以少读一点,但一定要多吸收,如何改变这个局面?一是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在短时期内,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多次反复咀嚼内容。二是用结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加入自己的思想,对照日常生活,进行消化吸收。争取每天深入思考一件事。
运动:从2月1日开始,计划一周年100次晨跑,目前完成71次,在剩下的一个月里,需要每天都跑,努力一下是可以实现的。随着晨跑坚持下来,慢慢喜欢上跑步的感觉,整个人的精力也得到很大改善。如果每晚十一点睡,第二天五点起,全天精神都还不错,唯独晚于11点睡,明显犯困。所以最好的作息时间是晚十点,早五点。
静坐:翻看精力管理,都会提到两点一是运动,而是冥想或静坐。禅修时练就了静坐的基础,在执行100次的计划中,静坐落后于运动和早起,如果不是禅修时集中打坐近30次,这个目标的执行将远远落后,目前74次,也需要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执行。
反思:这是五个习惯计划里做的最差的,若不是参加了不熬夜打卡,反思几乎等于放弃,目前反思执行51天,加上接下来的一个月,大概80天,完成无望。但反思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收获寥寥,做了那么多事,没有反思,效果可能只剩20%。所以2018年,反思的执行要求无疑是需要再提高一个层次。
综上所述,回顾2017年,我给自己在目标执行上打70分。这70分,相比较过去的岁月,也是进步不小。
第二部分:希望
所谓希望,就是在淡淡的,非常细微的地方看到的期望。
没有希望,那就是在黑暗的生活里沉沦地活着。
对自己的现状,多年来不曾满意。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文青情怀太盛,对物质需求一直保持低水平重复。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苦于自身多年来养成的性格过于慵懒,能用三分气力做事都不愿花十分努力去做到最好。
所以保持希望。希望从何而来?自信是源泉。自信从何而来?自律是本因。自律就是我仅存的希望。2018年给自己制造一个挑战,去北漂!北京的快节奏和繁忙,是与临海截然不同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刻意营造一个快节奏的状态,因为未来需要奋斗,不学会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永远不会向上一个层次。
2018年,我的希望就是在北京保持整年的自律生活。挑战快节奏和繁忙的工作,在工作中调整自己的内心,工作再苦,生活再忙,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与工作融为一体。
第三部分:去做
如果是对的,只管去做,其他就由他去吧。
这方面,无需过多口舌,去做就是了。按照自己的节奏,不必考虑他人看法,勇敢走下去。就像跑步,保持自己的步伐,独自去跑,不断跑出自己的最佳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