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515)司马迁祠

作者: 石岩磊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9-30 07:52 被阅读0次

    文/石岩磊

          从2005年开始,陕西省韩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司马迁公祭,仪式包括敬献祭礼、子孙叩首、焚香祭拜、敬献黄河水、恭诵祭文、鸣乐礼成,活动的高潮是齐诵太史公的名篇《报任安书》。当众人站在“司马迁祠”前的广场上,朗声读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会愈加对这位“史圣”推崇备至,因为他身轻于鸿毛,而孝重于泰山。

          司马迁是韩城人,其祖上世代为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官至西汉太史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之职。司马谈立志为国修史,可他壮志未酬,58岁时不幸病逝。临终前,他拉着儿子的手一再叮嘱:要子承父业,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这才是最大的孝心。

          司马迁28岁时也走上了太史令的岗位,并按照父亲的遗愿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然而6年后,他却遭遇了人生的奇耻大辱。因司马迁替在与匈奴作战中兵败被俘的李陵说好话,汉武帝视其犯有忤逆之罪,由于家境清贫,没钱赎罪,官场上的朋友又都遇事躲得远远的,无人肯施以援手,司马迁只好认罪伏法遭受宫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传统儒家思想令身残的司马迁痛不欲生,可当他念及“父”志未酬,便只好忍辱含垢继续埋头编著史书,以此来一雪前耻。经过13年殚精竭虑的创作,他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这部奇书,可档案中有“污点”的司马迁终是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他因何而亡、何年西归、葬在何处都没有史料记载,一位史学家的终点却无史可考,堪称史学界的大辱。

          然而最不能让司马迁含笑九泉的是,他的著作也被“阉割”了。由于《太史公书》直言不讳一些宫廷秘闻,并含有违背主流思想的观点,汉朝一直将其列为禁书,朝廷还命人对它进行删改,使其成为对统治者无害的“洁本”。直到三国时期,书名才固定为《史记》。西晋汉阳太守殷济十分欣赏这部鸿篇巨作,便在司马迁老家的黄河之畔为其建祠,并修衣冠冢,太史公终得魂归故里。

          是金子总会发光,《史记》始于孝道,而终于经典。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在,每天来司马迁祠参观的游人都络绎不绝,人们在“高山仰止”牌坊前驻足,于“汉太史司马公墓”周围徘徊,凭吊这位含辱咀辛的伟人,其身虽轻,其功千钧,而史不记史的暗斑也会叫人久久盘味。

          2022.9.3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游天下(515)司马迁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sl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