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乍一听,像极了初高中班级里贴的四个大字,同样都是好好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每个人以前的班级里一定有一个学习超级认真超级努力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平平不起。走向社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都是掌握知识,有的人效率高,有的人效率低?
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概念—“低水平勤奋”,正如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正是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的内容:什么是临界知识;
接着第二部分介绍了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学习临界知识,究竟要掌握底层思维和方法呢?
第三部分是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每个人需要学会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避免自己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里。《好好学习》这本书就是为这种“低水平勤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读书,或者说学习,不要计较速度或数量,而应该在意思考的深度。
换句话说,你应该追求“深度认知”。 那究竟怎么样才算是“深度认知”?
有深度的认知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试图去分析问题背后的普遍规律,判断的依据则通常是实验验证或数据分析。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
作为我自己,如何通过储备自己的临界知识,如何通过这些知识撬动整个面,做成自己的知识树呢?
第一个: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的关于贴海报的例子让我真切看到问“做事前问自己为什么”的重要性,想想自己以前做事似乎更多的都是为了完成而做。
比如我让儿子每天练习舒尔特方格、运动是为什么呢,内心里害怕他落后,害怕运动能力不好影响他的注意力,害怕运动能力不好大脑发育会不好,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她好,可是真正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我害怕别人说我做教育的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害怕我的孩子不如别人,我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当我看到甚至去承认这些的时候,突然也就释然了。
有什么能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呢?我给他的要求是在他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的,其实他是独立于我的自由体,以前老师说过亲子之间问题归属原则是“谁难受谁解决”,说明是我出问题了啊。
我在这个过程中带入了强迫、控制、要求,不能让孩子轻松面对,未来他可能在没有我监督的情况下不愿意去碰这些,那不是适得其反吗,等于我扼杀和孩子的兴趣和想要尝试的心,这样做不是得不偿失吗?
儿童行为好的前提是他的感受好啊!
第二个:系统思考,提升学习力
(1)是学习方法升级——激活旧知,联结新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在每一次阅读的过程中,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链接起来,实践起来,或许会给我带来新的发现
(2)记录与反思
如实的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包括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等。因为任何一件事的结果都有N个因素造成的,记录越详细越有利于我们反思和复盘的时候,找到关键的问题点。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越有可能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加深进行校正。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以及检验自己是否在运用知识。我已经开始每天写反思日记了,并且发现有些事情写着写着就找到了答案。
(3)以教为学
“教”是最好的“学”,这个道理都懂。而且“教”本身就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价值:
我已经打算每天要做关于家庭教育的输出分享了,这个分享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可以帮我打通知识阻塞,找到别人感兴趣的点和疑虑点。
第三个:二八法则
把80%的注意力放在20%的重要的事儿,慢就是快。
可以通过链接人脉资源中20%的弱关系,用自我暴露法和给予分享打造自己的人脉圈,以后我将用这个办法每月深度链接两位朋友。
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世界大同,你要构建好自己的临界知识并有效应用。
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里,好好学习依旧是不变的基调。愿我们都有个人精进的一套体系,并最终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