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把知识和智慧混淆:知识教你如何生存;智慧教你如何生活。”没错,知识和智慧不能等同,知识只是你装在大脑里的东西,而智慧却是你实实在在运用起来的东西。
谁的生活没有痛苦,没有痛苦便不懂得如何成长。痛苦是人人都不愿接近的东西,它会鞭策你去改变现状,并给你努力的方向。从这个视角看,你不应该去抱怨生活中的痛苦,而是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它,放大它和感激它。没有痛苦经历的人多数都是碌碌无为的。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当然,痛苦不能永远使你明智,不会一直驱动你,也不应该成为永驱力。借助痛苦起步,最终你还是要离开痛苦,奔向喜悦,比起被动的痛苦,主动奔向喜悦这才是你真正要做的。
《刻意学习》的作者 Scalers 就是这样开始改变的。他在从事写作之前也是一个很懒散的人,经常把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一天,他在看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时,意识到了节目中展现的优越的生活条件、有趣的生活场景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倘若自己今后是一个没本事的爸爸,他似乎“哪儿也去不了"。
那样的话,既不可能有电视中那样敞亮的家,也不可能淡笑风生地生活,那些闲情逸致,诗意生活只能作为幻想,结果依然只能为生计奔波。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想到这,他几乎要跳起来了,因为他无法忍受自己将来要面临“没办法”“迫不得已”的情景,于是决定为自己做点事情。
Scalers 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在真正的痛苦还没到来之前就运用未来的视角对当前的状态进行审视,从而让自己提前感受到痛苦,并以此驱动自己。
可惜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自我觉察的元认知能力,所以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喜悦不够敏感。他们每天有吃有穿,也有事情做,但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没有清晰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去到何方。他们对眼下的生活不够满意,但似乎也能忍受;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向往,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之,想想自己当前的状态,他们处于那种“不是特别痛苦,也不是特别喜悦”的中间状态,前无拉力后无推力。心里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身体充满惰性,于是成天在“想”的状态中度日,没有幸福感可言。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惰性成为你发现人生变好”和“想偷懒”之间的拉锯,无法主动做成一件事。 那生活中的痛苦其实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资源,它会鞭策我们去改如何改变自己现有的状态,调整新的活法。
生命可贵,人生的价值更可贵。人想要成长,经历苦难是必由之路,要想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遵循“触动、刚需、跨界、复制、利他和价值。”就成长而言,人要扬长避短,在新的发展领域要多进行试错,比起一直错下去的成本,当下的试错算不上什么。毕竟谁的人生没有迷茫的时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