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大部分针对大学生,每到寒暑假,大家都会嚷着回家回家。想念着家里这好那好,空间朋友圈四处晒着回家的车票。
然而,真正回到家之后,情况又会变得不一样。用我室友的话说,放假回家前三天是猪,除了吃就是睡,往后就要比牛勤奋比鸡起的早。若说为什么会这样,我也说不清。大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知道我们长大了,有些时候也不必再像小时候那般宠溺。
如此以来,放假后的尴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只小熊今天是回家的第一天,本来早已结束期末考试,我却故意推迟几天回家。别人都是一考完试就迫不及待地奔向车站,我却不急不慢甚至希望时间能够走弯点,这样我可以不用想回家的事,还可以在学校多玩几天。
并不是说我不恋家,回家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我只是不想尽早束缚在家中。也不是说回家之后就一定会受父母管教着,但只要回到家,行动总是会受到父母的唾沫腥子的压制,还有连绵不断细枝末节的唠叨。这样的场景对于耐心不足脸皮不够厚的人来说,确实招架不住。
其实,我的困扰反而在于,每次回家,父母从来不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功课难不难,有没有交男朋友等等。这些话题对于我这两位农民出身思想还仍保留传统的家长来说,有点难为情,若是他们真的开口问,我倒不知该如何回答了。大概三言两语,亦或一个“好”字,一个“难”字,一个“没”字,便能结束这场看似趣味无穷故事精彩的对话。
这场尴尬,往往化解于沉默中。
沉默是我们最好的交流方式,有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与父母的意见想法总是背道而驰。而我的性情总是缺乏耐性,冲动成了随时可以爆发的炸药,这种炸药虽是没什么威力,却总能让一场孩子与父母的对话,变成兴趣索然的坟墓。
有时候,我不太理解这样的生活。我们长大的速度甚至超过了父母衰老的速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接受新科技和信息文化的洗染,手机已经成为他们对外沟通吸收知识的一种渠道。
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也在学习,也在成长。只不过,他们是虔诚而认真地去接受去了解新科技,从而更好地生活。而我们,只是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不断地掠夺强占一丝属于自我的天地。相比他们,拥有科技反而使我们更加疲惫,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科技最初的目的和用途。
大概就是因为看法不同,即使我们同样在玩手机,同样在接收新东西,父母的眼光永远比我们更有警惕性,也更具智慧和安稳。
这种尴尬渐渐变成我们之间的代沟,甚至更深更难以融合。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普遍,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生活的理念。
我的父母不善于表达,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接风洗尘。尽管留在学校给人一种自由的快感,但是食堂的饭菜总是少了家的味道,时间久了,会腻的,会想念的。
即使知道回家后少不了一顿嘘寒问暖唠唠叨叨,大家还是这般义无反顾地奔向父母的怀抱,温暖胜过一切。
如果说在学校是一种煎熬,回家后还在忍受,那么可能就不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了,走哪都不舒服的人,大概是因为内心没有落脚的地方。无论回家后的落差有多大,我们总能从这些不满和抱怨中找到一片安宁。那是让我们懂得爱的地方。
阿极假期再次来袭,简书上手,感悟不多,只想记录生活,与你共享向内和向外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