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一个诡异的涌现现象
一个话题:“通灵”。 —— 要借这个话题说一个更高级的道理。
1.标准化通灵操作
亚洲文化里有个通灵的操作,叫“请碟仙”。大约是几个人围坐在桌子前,桌子上扣一个小碟子,碟子放在一张纸上,碟子上画一个箭头,纸上写好各种“答案”。几个人用手指不断地触碰碟子,碟子就会动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966348df4a302f37.png)
在某一时刻,你会觉得碟子好像开始自己动了,好像不是你的手指在推动碟子,而是你的手指在跟着碟子动。按民间的解释,这就是有某个精神力量 —— 比如说一个鬼魂 —— 正在控制碟子,它可以通过碟子跟人交流。你问鬼魂一个问题,比如说“我应该辞职创业吗?”鬼魂就会让碟子上的箭头指向纸面上的一个答案,比如“是”或者“否”。
这套业务在美国已经被标准化了。早在1891年,就有人注册了请碟仙设备的专利。现在流行的产品是1901年定型的“通灵板” ——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2b791911acd48470.png)
板上刻着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Yes”、“No”两个选项,以及“你好”、“再见”两个标志通灵开始和结束的问候语。通灵板配有一个心形的木质箭头,几个操作者用手指触碰箭头让它移动,选择通灵板上的答案。这是一个非常完备的通讯系统,鬼魂可以用它传达任何信息。
2.解释
那请碟仙和通灵板真的能通灵吗?这套寻求答案的方法好使吗?当然不好使。这么流行的东西早就有人做过研究了。一般的结论大约有两点。
第一,通灵板给出的答案似乎不是完全随机的,往往能比较自洽,就好像真的是在跟一个鬼魂对话一样。
但是你别紧张,还有第二点。
第二,如果参与的几个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通灵板就会给出正确答案;可是如果没人知道答案,或者是预测未来,通灵板的答案通常就是错误的。
换句话说,问碟仙并不比问自己更有用。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根本没有什么鬼魂在控制碟子或者指针,是参与者自己的手指把指针指向了自己选择的答案。
可是这个解释有问题。如果你去采访那些参与者,他们会非常真诚地告诉你,他们根本就没有故意控制指针指向答案。他们说“我没有控制啊!真的是指针自己找到的答案啊!”总不至于说这些参与者都在故意说谎,或者自己骗自己吧。
据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说法。有人说是参与者受到了现场气氛的“心理暗示”,有人说是参与者的“潜意识”在操作指针。但是你仔细想的话,这些理论等于什么都没说。“心理暗示”和“潜意识”这两个词儿可以概括人的一切不合理行为 —— 跟说一个人“一定是疯了”没什么区别。到底什么叫“心理暗示”?什么叫“潜意识”?从心理暗示和潜意识到人的行动之间的机制是什么?这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理论。
3.研究
这项研究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者关心的是当一个参与者用手指触碰通灵板上的箭头的时候,他的眼球是怎么运动的。
如果在箭头指向某个字母之前,参与者先看了一眼那个字母,那我们就可以推测,是参与者主动把箭头推到那个字母上去的,对吧?这种行为叫“预测性的眼球运动”。
反过来说,如果参与者根本就没看那个字母,但是指针却跑到那个字母上去了,然后参与者才看字母,那就很有可能,他事先没有什么想法,真的是被动的。
这个研究的高科技就在于使用了眼球追踪设备,可以随时统计“预测性的眼球运动”所占的比例。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dcaf7e21cab02f79.png)
研究者设计了两项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让受试者单独玩通灵板,有意识地通过通灵板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比如“你叫什么名字?”可想而知,这时候受试者“预测性的眼球运动”非常多,都是看着字母推动指针。
第二个实验,则是让受试者两人一组,玩一次真实的通灵。这时候你再追踪两人的眼球,发现“预测性的眼球运动”明显下降了,下降了38%!
由此可见那些参与通灵活动的人并没有说谎,他们真的没有刻意控制指针。也正因为没有刻意控制,他们才真的感觉指针是自己找到了答案。
那难道说通灵是真的吗?居然在实验室众目睽睽之下都能请到鬼魂参与?当然不是!这个研究发现了两个关键事实。
第一,在第二项实验,也就是真实的通灵板操作中,每个参与者的“预测性的眼球运动”的确是频率比较低 — 但是,如果你考察在每一时刻是否至少有一个参与者有“预测性的眼球运动”,那么这个比例跟第一项实验一样高。
第二,第二项实验中随着问题答案的选项减少,参与者的预测性眼球运动频率在增加 —— 而这个现象,第一项实验里没有。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第二项实验也是参与者*自己*在选择答案,他们也是先看一眼字母在哪、再去相应地移动指针 ——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一个人在移动,而是两个人交替操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控制感”。如果是你一个人操作,你会充满控制感,你想到哪里,指针就走到哪里。但是如果有两个或者多个人操作的话,虽然你仍然在影响最终结果,但是你的控制感会不成比例地大大下降。你会觉得指针根本不受自己控制。
“控制感”,才是请碟仙和通灵板活动的秘密。
4.涌现
明明这个现象就是由每个人的操作导致的,但是每个人却都觉得自己的操作不应该带来这样“高级”的结果,这是典型的“涌现”现象。
涌现,英文叫 emergence,是一个特别热门的复杂性理论的话题。简单地说,涌现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呈现了比部分高出一个层次的特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7d2b02b9bf5cf948.png)
比如蚂蚁社会就是一个涌现的例子。单个蚂蚁那么小,“脑容量”根本不足以储存复杂的智慧,只能完成特别简单的动作。可是如果你观察整个蚁群的行为,却是无比精巧和复杂!蚂蚁能修筑庞大的城堡,有明确的分工,能采集能战斗,甚至还搞了畜牧业。蚁群不等于单个蚂蚁的简单相加,你甚至可以把蚁群想象成一个独立的智能生物。
很多人猜测,人的意识,也是涌现现象。你不能简单用大脑神经元的运动解释意识,意识是高了一个层面的活动。
操作通灵板是个涌现现象。每个人的动作都是简单的,但是每一次都至少有一个人把指针推到了有意义的地方。也许推出关键方向的这个人 —— 显然他有可预测的眼球运动 —— 并不是故意的,他只是看到指针距离那个有意义的字母已经很近了,觉得自己无非是最后帮一把。毕竟每个人对指针的控制都非常小,所以每个人都觉得指针不可能是自己推到那里去的。那到底是谁推动的?也许是鬼魂推动的!
正确答案,是“涌现”推动的。如果某只蚂蚁有更高一点的智能,当它纵观整个蚁巢的时候,恐怕也会认为这个巢穴是什么神灵设计和制造的。
微弱的控制感使个体无法理解群体的行为。
这就是更高级的道理。其实这个诡异的、感觉有一只大手在操纵一切的幻觉并不仅限于通灵。
比如说股市吧。看那些炒股的民间理论,特别喜欢谈论“庄家”。股价突然升上去了,一定是庄家在“拉盘”。股价突然下降,那就是庄家在“砸盘”。股价要是缓慢下降,那就是庄家在“慢慢出货”……
人们幻想有个庄家躲在屏幕后面盯着股价冷笑。不管股价怎么变动都是他安排的,都对他有利。
如果是一个小公司的股票,或许庄家还能操控一下 —— 可是像苹果公司的股票,请问哪个庄家能操控呢?
你相信有人能随心所欲操纵苹果的股价,就等于相信鬼魂的能量可以移动通灵板的指针。你相信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事实上早就有人做过计算机模拟。股市中的参与者寻常的操作 —— 没有庄家也没有大新闻 —— 就足以引起股价的波动,甚至有时候还是大波动。这种波动出来的曲线完全可以被人用庄家操纵 —— 或者鬼魂控制 —— 来解释。
知识点二:目的论的幽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孟子的名言不知被多少人挂在墙上、记在心中,在每一个逆境和困难中激励自己。可你要是较真,这句话有个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孟子的字面意思,是说你经历的所有逆境和困难,都是因为老天想要磨练你,想要把你打造成一个更强的人,而故意安排的。这些事儿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它们就好像是游戏里的关卡一样是为你精心设计的……这不就等于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
当然大多数现代人不至于做这种字面上的理解,但这里面有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偏误。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会遭遇各种逆境和困难,有些是因为你的性格缺陷,有些是因为你的决策错误,有些是因为你的理想目标和现实情况差距太大,有些纯粹是出于偶然。如果有个人说我就不学习,就不“动心忍性”,他还是会经历这些逆境,而且只会更多 —— 老天似乎并不会因为这个人没有培养前途就放过他。
那老天安排这些事儿到底是什么目的?
在没有意义的地方非要发掘一个什么意义,是“广义迷信”。其中一种特殊情况,叫做“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每个事物不但都有意义,而且还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而存在。
目的论的英文是“teleology”,在哲学上是个大题目,最早形成理论的可能是亚里士多德。
有些东西确实是有目的。汽车是为了运输用的,瓶子是为了装水,茶杯上有个杯把儿是为了防止水太热烫手。人设计制造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赋予了它们目的。
但是你要说自然界的东西有目的,可就有问题了。
比如说,“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这句话对吗?
严格地说,这句话是错的。眼睛跟茶杯上的杯把儿有本质区别,它不是人设计出来的,它是生物演化的结果。当原始地球生物演化出来第一个能感光的细胞的时候,它可不是为了“看见”而出现的 —— 它是随机变异出现的,只不过出现以后恰好有感光的功能,然后是自然选择使得这个功能发展壮大。
眼睛可以用来看东西,但是眼睛不是以看东西为目的而存在的。当然你要非说眼睛是看东西的,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生物学家一般不至于跟你较劲。
再进一步。一个孩子说,“太阳每天升起,是为了给人们照亮”,这句话你就知道肯定不对。太阳的存在并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没有生命的行星上也能看到太阳每天升起。
而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测试,发现小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目的论的。为什么那有一个山?为了让人们爬山。
以前人们怀疑这是不是西方文化的特性,一个2017年发表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也有很强烈的目的论思维。
研究者把目的论分成两种。一种目的是“内在”的,比如“人有心脏是为了给身体输送血液”,属于虽然不对但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说法。内在的目的论大人小孩都有。
另一种是“外在”的目的论,也可以说是社会性的目的。比如说,植物为什么要制造氧气?如果一个人回答说植物制造氧气是为了让动物呼吸,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在目的论。成年人一般能轻易避免这样的目的论,但是小孩没有这个分辨能力。
从儿童期就有,看来目的论是一种本能思维,需要慢慢用理性克服。而在人类文明的“儿童期” —— 比如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怀疑目的论的意识,而且亚里士多德还把目的论发展成了精致的理论。石头为什么会从高处往下掉?亚里士多德说因为石头想要亲近大地!
科学思维跟目的论思维的本质区别,就是科学思维认为各种运动是机械化的过程,并不需要目的。石头没有想法。石头往地上掉,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物理学家用非常简单的几条定律就能推导出各种物体的运行方式,根本不需要让每个物体有自己的目的。
但是目的论就好像一个幽灵一样,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丹尼尔·丹内特在《直觉泵》这本书中提到,用目的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会非常省事。比如你在路上开车,靠右侧通行,你看见马路对面开来一辆车,你就完全不用担心这辆车会和你相撞。因为你知道对面开车的那个人有强烈的动机也想活着,他的行为不会是杂乱无章的,他有明确的目的。
以前的确是从不担心,但读了丹内特这本书之后,每次在小路上和别的车相向行驶,就会想起他这段话……感到一点点担心。
但丹内特说的没错,目的论和因果关系一样,是思维快捷方式。为什么小孩总是用目的论的思维?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的时候就提到过,六岁以前的小孩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周围人的动机是什么,周围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但是每个思维快捷方式都可能犯错。特别是如果你把目的论用于“事情”,你很容易犯孟子式的错误。
比如你有一次出差坐飞机,邻座是一位漂亮的异性,你们聊天聊得很好,后来就交往而且结婚了。那你可能就会想,那天怎么会这么巧,我们两个人的座位正好在一起?我们的结合难道是天意吗?
事实是任何男女结婚之前总要相遇。我们用计算机模拟一个世界,其中不安排任何天意,所有陌生人的相遇都是随机的 —— 那你说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发生一男一女因为座位靠在一起而产生感情?肯定还会发生。
“天意”这个说法似乎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很多现代人,信奉一个等效于天意的目的论 —— “天下大势”。
这些人认为,凡是历史上发生了的,特别是大事件,都是天下大势注定它要发生的。
比如说,满清取代明朝,人们会用各种学说论证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就好像满清入关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进入清朝是大势所趋。
满清统治中国难道是符合天下大势的吗?当时世界各国进入大航海时代,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科技和哲学都在进步,而满清闭关锁国、禁锢思想,这怎么符合天下大势呢?
而你如果说历史上的很多重大转折其实都是偶然的,人们就很难接受。但事实很可能就是如此!明朝之所以灭亡,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好赶上了气候变化,小冰河时期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把明朝财政拖垮了。在一个气候良好的平行宇宙里可能中国早就进入了近现代时代。
这可能是一个很不容易接受的思想,但理性的分析只能是这个结论 ——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是因为机械化的运转、或者因为偶然因素的左右,它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既不是为了成全你也不是为了跟你作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