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不需要学习的,你是否觉得只要会说话、说出来的话别人能听懂就可以了。可是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沟通中不好好说话,有时无意说出的话带有“暴力”性质,会激化矛盾,感情再好的人也会因为不好好说话导致感情慢慢淡化,所以沟通中好好说话是极其重要的。
一、不好好说话,百害无一利
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我爸妈之间这样的对话。
“你太自私了,我每天累的要死,回家还要干家务,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在干!”
“我干的时候你看不见,我才休息一会你就乱叫,累死我得了!”
他们经常不知不觉的对对方使用语言“暴力”,妈妈的本意只是希望爸爸可以体谅自己对家务的付出,请爸爸一起来分担家务。但是妈妈话语中充满了指责和抱怨,没有和爸爸进行有效沟通的成分。而面对这样的指责和抱怨,每一个人本能的第一反映便是抵触和反抗,于是他们便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激烈的争吵,这导致他们的感情越来越不好。
待我成年独自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说话习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在和朋友、爱人沟通会时,我本是想和他们表达我的关心和爱,但我说话却时常使用“暴力”的语言来表达,这导致我失去了很多朋友。于是我进行了反思,应该如何改变我们不好好说话的毛病呢?
二、好好说话=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好好说话是一项需要学习并练习的沟通技能,没有人天生就可以掌握的。但好好说话这项技能却是很容易学会的,它有一个简单的公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好好说话。
沟通中,首先需要观察,观察你面临的问题、情形是什么样的?要用简单的组织语言表达你的观察。
然后,用心体会你看到这个问题时的心情和态度,你是难过的?愤怒的?还是悲哀的?
其次,想一想遇到这个问题、情形时,你的需求(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你需要对方(对方需要你)怎么做才能平复心情?
最后,根据需求说出请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命令对于别人来说要么服从、要么反抗,所以大家会自然的对命令产生抵触心情,这并不利于我们接下来的沟通。不过请求意味着对方不一定会答应,所以我们这时要做好对方不答应的心理建设(不过当套用好好说话的公式后,说出的话对方是比较乐于接受的)。同时做出请求的时候要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清楚自己要什么,那对于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根据公式,我整理了一下小时候经常听的我爸妈的对话。“你太自私了,我每天累的要死,回家还要干家务,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在干!”改为“家里又脏又乱(观察),看起来让人不舒服(感受),我想我们的家干干净净的(需要),你能扫一下地么?(具体请求)我去把碗洗了。”听起来是不是舒服多了?让对方舒服,那对方才会积极配合呀。
三、好好说话,好好感激
当别人通过你的表达满足了你的请求后,一定要像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来对方得到你的感激后会乐意接受你之后的请求;二来,感激之情可以增进双方感情。
在我们的传统中越是亲近的人似乎越不愿意表达感激,有一部分人觉得会有些尴尬,感觉和亲近的人说感激的话会生分,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于是啥也不说、不表示。但其实做出付出后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得到感激的,我们都是渴望感激的。今年中秋回家,我妈妈做了一桌我爱吃的菜等我回家,吃饭时,我就好好表达了一番我的感激之情“老妈,你做的这些菜我都超爱吃的,谢谢老妈辛苦一天做这些菜给我吃,我真是太幸福啦!”说完,妈妈不好意思的说我,一家人还客气些什么呢?虽然嘴上这么说,可是老妈还是笑的合不拢嘴,觉得自己的辛苦是有人理解和感激的。
好好说话可以解决生活中90%的沟通矛盾,也可以让自己和朋友、爱人的感情越来越好。
不信,你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