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时候看书,读到安妮宝贝写的一段文字:外祖父在地里种番薯多。收下来的番薯晒干切成白色丝状小条,上面有细碎粉末。收集起来可以吃很长时间。
干柴烧完后的炉灰还有着热力,把装了番薯干和红小豆的陶罐深埋进炉灰堆里焐一个晚上,早上把陶罐拿出来,里面的粥温热但烂熟,放一勺白糖进去,把粥捣乱,经过咽喉落入胃里,绵密妥帖。
食物能温暖人的胃,而后到达人的心。央视主播康辉说:爱食物的人,必是爱生活的人,也会是爱人的吧。这句话我再赞同不过了。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高明的作家就像专业的厨师,他们善于用文字调味,调制出令读者陶醉的味道。
用不同风味的佳肴调制出一股浓浓的乡情,以及对平淡生活殷殷的爱意,给每一个在人世间困苦忙碌的人平添一份味蕾上的享受,让每个人难以割舍,无法忘怀。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地含着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
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美味还未进入腹中,单是读到这些文字时,幸福感便已经在颅内爆炸了。如果不做文章,梁实秋先生当个厨子开家饭馆想必也是极好的。
入世皆生活,出世皆情怀。早餐开启了人们一天热气腾腾的生活。清晨,城市还未苏醒,长街短巷的早餐摊位早已搭上了擂台。
不同于梁实秋先生家乡的早餐开启方式,西安的小吃摊位上,肉丸胡辣汤,肉夹馍,豆腐脑,油条,蜜枣甑糕....
百味汇聚,仪态万千,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先打开人们的味蕾。如同一出秦腔大戏,锣鼓开场。回味悠长的书香与饭香交织在一起,飘荡在十三朝古都的上空。
初晨,古都大街小巷飘散着饭食的香味,卖早餐的小店门前从沉寂恢复热闹,日子仿佛变得缓慢而悠长。
生活是慢煮的。一粥一饭都要用心料理,热爱美食即是热爱生活。我尤其喜欢作家笔下诗意的美食,纵然这种诗意的生活情趣今日已无。
“一般酒席上偶然有莲子羹,稀汤洗水一大碗,碗底可以捞上几颗莲子,有时候还夹杂着一些白木耳,三两颗红樱桃。
从前吃莲子羹,用专用的小巧的莲子碗,小银羹匙。我祖母常以小碗莲子为早点,有专人伺候,用沙薄铫儿煮,不能用金属锅。煮出来的莲子硬是漂亮。小锅饭和大锅饭不同。”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专注于饮食吃法的民族。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历史沉浮和汇通四海的宏伟气魄让中国饮食文化滋味万千。
以花作枕,以花入画,以花酿酒,以花制茶....岁月把人间草木调制得清新婉转,不比寻常。现实如山,而我们浪漫如云。
以花作馔,中国人饭桌上最高级的浪漫,桃花羹,槐花饭,荷花酥,桂花酿....作家的文字轻而易举地使浓馥的花香在书页中荡漾开来。正是四季好风景,何不趁着有花的季节,在口齿中感受四季的轮回。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于文字间描摹食物之予人的美好,且能细致入微,于无色无嗅无味中撩人心绪,这样的饮食大家,让我也不禁想起了金庸。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他借助黄蓉向读者呈现了诸多美食,其中有一道名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食让我念念不忘:
先将一只火腿剖开,挖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弃去不食。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菜品让嘴刁的洪七公一尝,也不禁大为倾倒。
好的作家能带领读者品读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因此每个作家都是哲人,非饱经风霜,难以调制出世间百味。
食衣住行,“食”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黄土高原,长城南北,沟壑纵横,秦巴山地,汉江上下,姿态万千,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早已化作袅袅炊烟,化成舌尖的千姿百味。
品尝一方食物,如同品读一个民族的历史,薪火代代,河汉泱泱。读品一本好书,如这本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如同品尝一餐精心烹饪的佳肴,读罢心头犹有余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