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项羽自杀的是与非

项羽自杀的是与非

作者: 小黄杨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3-19 10:38 被阅读0次

    1.

    鸿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垓下一战,刘邦大兵压境,项羽四面楚歌。面对此情此景,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与他朝夕相伴的虞姬同样怆然泪下,当时唱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尔后自杀身死。二人在生死别离之际演绎一曲爱情悲歌。令人感叹,也令人同情。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和项羽脱颖而出,最终推翻了秦朝统治。可是随后不久,这对在反秦斗争中同仇敌忾的起义将领反目成仇,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他有很多次机会消灭刘邦,但是由于他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多次坐失良机,最终导致兵败自杀。关于项羽的成败得失,确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借鉴。

    鸿门,山坂名,今称项王营,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东。项羽曾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鸿门宴是项羽军事生活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前,他跟随叔父项梁南征北战,虽然所行多暴,但是由于天下百姓“苦秦久矣”,因此他仍然得到各地群众的拥护,队伍日益扩大,达到四十万之众,驻扎在新丰鸿门。在军事上与刘邦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鸿门宴以后,项羽刘邦二人由反秦斗争转向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转败为胜。

    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是项羽人格上的致命弱点,这种性格使他失去了许多智谋之士,并直接导致他在军事上节节失利。这首诗以《鸿门》为题,揭示了鸿门宴上项羽的重大失策,并明确指出没有听从谋臣的建议,是项羽兵败身亡的重要原因。

    诗的第一句,以雄鹰展翅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项羽在鸿门宴以前的大好形势。在这种有利条件下,项羽本应该抓住时机,与刘邦展开决斗。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沾沾自喜,在鸿门摆起了庆功宴。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刘邦攻人秦都咸阳之后听从谋臣的建议,“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驻军霸上,当时只有兵力十万。而此时的项羽正处于军事上的得意之秋,有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鸿门。这时候范曾曾经向项羽建议,趁着大好时机,将刘邦等一网打尽,可是项羽没有听从范增“急击勿失”的正确建议,却别出心裁在鸿门设宴庆祝,从而坐失良机。在鸿门宴上范增又多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死刘邦,并指派项庄在舞剑之机动手。这本是范增破斧沉舟之举,是鸿门设宴失策的补救措施,如果项羽此时听从其建议,或者也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弥补过失,然而项羽始终不忍动手杀死刘邦,结果放虎归山,又一次坐失良机。有关此事参阅王象春《书项王庙壁》、陈洎《过项羽庙》等诗。

    2.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往往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对于一代枭雄项羽兵败乌江自杀身亡一事的评价就是如此。司马迁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五条:一是背关怀楚,失去地利;二是放逐义帝,引起诸侯叛乱;三是刚愎自用,不行仁政;四是专恃武力,失去民心五是分裂天下,争战不休。历代诗人也用特定的诗笔,从不同的角度评价项羽。或者批评他不听劝谏,或者指责他不行仁政,也有赞扬他慷慨赴死的气节的。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杨维桢的《虞美人行》诗等。

    这首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项羽的死提出了疑问,指出项羽应该“包羞忍耻”、“卷土重来”。

    行军打仗千变万化,没有谁是常胜将军。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胜败既是兵家常事,也是无法准确预料的。诗的第一句揭示了这样的思想。紧接着诗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丈夫应该忍辱负重。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含蓼问疾,终于灭吴雪耻;譬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于登台拜将;再譬如张良圯桥进履,终于得授《太史兵书》,成为一代王者之师的典范。诗人认为项羽应该像他们那样,做一名真正的大丈夫。

    胡曾《乌江》诗说:“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人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据《史记》载,项羽突围到乌江边时曾对乌江亭长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可见在他自杀前,他的内心充满了羞愧与耻辱的感觉。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他却只做对了一半,即没能做到另一半“包羞忍耻”,从这一点上说,项羽又算不上血气男儿

    “江东”句,根据乌江亭长在长江边对项羽说的话概括而成。项羽突围至乌江边时,恰好乌江亭长撑船靠岸,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江东,指皖南苏南一带因长江自九江到南京一段,曲折向东北方向流,故古人称今皖北带为江西,而称皖南、苏南一带为江东。这一句交待了江东一带地灵人杰,也就是说项羽还占有一定的“地利”条件。现在回过头来看上一句,诗人用意不言自明,那就是“包羞忍耻”并不是丧失气节苟且偷生,而是要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最后一句,意思是说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加上江东人多地的优势,那么卷土重来再造河山也未可知。项羽如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重整旗鼓,那么就有可能“卷土重来”,反之,如果他只是苟且偷生或者不思反省继续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的优势也就失去了作用,就不可能“卷土重来可见杜诗本身就包含了辩证思想。

    针对这首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评论说:“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可以肯定地说胡氏这段话是符合史实的,其结论也不无道理。但是胡氏由此评价杜牧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好异”尚可,“畔于理”显然是不准确的,至少他没能领会杜诗的精筒。

    3.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项羽经历了与虞姬短暂而难舍难分的诀别后,率领精锐士卒八百余人在半夜突围而去,最后在乌江浦自杀。这首诗语言平实见解深刻,揭示了项羽自杀身亡的原因就是一个“耻”字。那么他究竟“耻”在哪儿呢?项羽在秦二世元年起兵时,吴中子弟八千余人跟随他,垓下一战所剩无几,此其一“耻”也;在火烧咸阳后,项羽不听劝阻,放弃关中四塞之国的地理优势,转而到家乡彭城建都,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如今却落得个狼狈不堪,一代霸王怎能接受如此现实呢?此其二“耻”也。有此二“耻”,他还怎能有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呢?

    争帝图王,指楚汉战争期间的一系列你死我活的争战。势已倾形势已见分晓。也就是王安石《乌江亭》诗所说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之意。项羽逃到乌江浦时,恰好乌江亭长摆船靠岸,所以诗中说“乌江不是无人渡”,言外之意是如果项羽想活命,他完全可以坐船到江东。用以强调项羽自杀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的耻辱感与愧疚感。

    关于项羽自杀一事,周昙《项籍》诗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项羽一个人死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他想一想那些和他一道奋勇冲杀、身经百战而死去的八千子弟,他就不应该去选择死亡,而应该重整旗鼓,继续战斗,这样才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将士。全诗如下:“九垓垂定弃谋臣,一阵无功便杀身。壮士诚知轻性命,不思辜负八千人。

    4.

    过项羽庙

    宋陈洎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点已成为历代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的一种共识。刘邦在一次宴会上曾经问在座的将军侯爵们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当田时的两位大将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克城池,开拓土地,谁攻下来就归谁统辖,和天下人共享其利。项羽则不同,嫉妒德行才干比他高的人,有功的人被他伤害,有才能的人被他怀疑,打了胜仗不给记功,攻取土地不给封地,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而刘邦却意味深长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食,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一席话可以说是切中肯綮。项羽在少年时代经历了学书、学剑、学兵法的过程,而大都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所以清·王昙称他“误读兵书负项梁”。项羽的这种品性决定了他日后在军事生活上不重视谋略和谋臣的行为。

    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臣,在鸿门宴上、在建都问题上、在对待与汉平分天下问题上等等都提出过正确的建议。可惜,项羽虽然尊他为“亚父”,却未能听从他的建议。公元前204年,项羽多次派兵占领刘邦的粮食运输线,造成刘邦后勤保障困难,刘邦因此想与项羽讲和,由于范增的极力劝阻而未实现,项羽派兵将刘邦困在荥阳城。这时候刘邦无异于把范增视为眼中钉,他迫切需要拔掉这个钉子。于是就采用陈平的反间计,制造项范之间的矛盾。而项羽恰恰就中了圈套,一代谋臣终于被逼走。项羽逼走了仅有的谋土范增,也埋葬了自己的前途。

    此外,宋·曾巩在《垓下》诗中对项羽不听劝谏,逼走范增一事表示了惋惜之情,也可一读他说:“惜哉华夏真儿女,泫然不悟一范增。”唐周昙《范增》诗专门咏谋士范增,其诗如下:“智士宁为暗主谟,范公曾不读兵书?平生心力为谁尽,一事无成空背疽。”表达了诗人对范增既惋惜又不满的情绪。一方面惋惜他才智过人,谋略出众却不为所用,一方面又谴责他辅佐非人,才非所用。通过对范增的遭遇描写,也斥责了有勇无谋,“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项羽暗昧不明、不善用人、刚愎自用的行为。并就此向天下士人提出了告诫:一定要择主而从,弃暗投明才是士人的正确出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项羽自杀的是与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ft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