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人不知,而不愠”是目的。
在2000多年前,按《论语》产生时代的汉语,“习”字的本意是小鸟反复地试飞,也就是反复地练习、复习。而“学”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觉悟”,它的字形有学和教的意思,包含学和教这两者的互动过程。
孔子教的东西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小六艺”和“大六艺”。小六艺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礼、乐、射、御、书、数”。数,它不仅包括包含有计数和简单的演算,还包括天文、历法和占卜等学问。
大六艺,就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的六部文献经典,包括《诗》《书》《礼》《春秋》和《周易》。除了已经散佚失传的《乐》之外,其余五本书就是在后世被尊为“五经”的儒家根本经典。
大六艺是经典学籍,主要靠“学”,小六艺主要靠练习和实践。
“说”是古汉语的通假字,和喜悦的“悦”的意思、读音相同。
《礼记》里有一句话,“同门曰朋,同志曰有”,什么意思呢?同门学习的人可以叫“朋”,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是“友”。
孔子说我快乐,可以参考《礼记》时的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士”这个阶层,就是在孔子的时代里诞生的新知识阶层。那个时代,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都是有产业的人,算得上“贵族”。但“士”这个阶层没有产业,需要凭自身的知识技能为诸侯和大夫这样的贵族服务,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目的除了成为“士”这个实用的职业目的之外,孔子还有自己的理想,面对春秋时代纷扰动荡、秩序变化的社会现实,他想通过培养出”士“这个阶层中的大量优秀人才(也就是君子),来挽救他眼中崩塌的道德规范。
“君子”就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