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名为#戒尺该不该还给老师#的话题上了热搜榜。大家都纷纷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当然,从某些方面来讲,也代表了我们对教育的看重。但当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心中所想的是另外一个话题——“老师”是否真的一定需要“戒尺”?

这里我之所以将“老师”与“戒尺”两个词加上了引号也是想起到一词双关的作用,这里的“老师”并不单指学校教书育人的那个人,还有家长。而戒尺也不单指实物的,用于惩罚的尺子,同时也代表用于惩罚的言行。
反观戒尺一词,顾名思义,是希望通过这把尺子的惩罚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戒了不应该有的想法与言行。
但我们也很清楚的知道——“从人类的天性来看,人并不喜欢被惩罚。但凡是我们希望通过惩罚去实现某种目的的时候,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失望。或许我们使被惩罚者屈服得到了暂时的“胜利”。但我们会发现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我们会因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我希望找到一个两全的方法,即又不用处罚学生而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曾经结识过的几位老师,有两位是小学的,有一位是初中的。他们的教学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同时,也非常受学生爱戴。或许,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些令我们欣喜的东西。
经过我的总结:
1、这几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点——喜欢跟学生谈心。
2、他们都喜欢说一句相差无几的话——我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有什么问题我们都是一起想办法。
3、他们有一个相似的做法——当学生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们不是马上批评,而是听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他们再说自己的看法或想法,以及希望他们怎么做。

此时想来,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这算是一股清流了。能成为他们的学生是何等的幸福。当然,这里的几位老师换成家长是一样的。
我之所以提到这几位老师,也是想表明自己的几个观点,以供各位老师参考。
1、爱出者爱返,当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的们时候,你会收获尊重。而这是一切合作的基础。教育其实就是一场合作,作为一名培训师,我时常在思考三种关系:我跟自己的关系、我跟学员的关系、学员与学员的关系。我跟自己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达成目标?”我跟学员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我可以为他们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如果遇到问题我们需要如何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学员与学员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否可以通过更好的互动来学会这些?他们为什么而来?”。我想这些放在学校也是一样的吧。因为,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思想前卫,思维活跃。相对于学习来讲,他们同样渴望受到尊重,希望获得认同。
2、如果学习不是发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质量势必大打折扣。而这种氛围主要靠老师来引导。如果希望获得这样的氛围,就着手从自己的教案设计开始吧,融入更多的互动、交流的因素。
3、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催化剂。尤其是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老师担心升学率等指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的是学习力是受氛围影响的,填鸭或者高压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之中。
这是我想说给所有“老师”的话,我们或许可以丢掉手里的“戒尺”让我们跟孩子们一起融入到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即便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即便成长总是需要经受磨炼。
衷心祝福各们,希望你们永远被生活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