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导读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爱,什么不是爱,并且对于爱的风险,我们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愿意付出爱,因为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促进了彼此的心智成长。
可是,为什么我们明明付出的都是爱,而这爱与爱之间却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距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种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都是生活的烙印,我们经历的一切,都在不经意地塑造着我们。
纵观一个人的一生,有哪些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超过了预期,那么这些影响也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正因此,我们才应该更努力地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力求不仅看到关乎自身的“小世界”,同样也能瞭望远方,拥有更大的格局。
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塑造非常的重要,很多患者的心理疾病,都是跟世界观出现了扭曲有关系。因此,要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就应该深入内心、仔细探寻那些隐秘的价值观。
这一章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内心的世界,去感受信仰的力量吧!
2、信仰与世界观
信仰,我们常常感觉不到,那是因为,信仰无处不在。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对于信仰的理解,总是太肤浅。所谓的信仰,不一定就是对于神灵的信奉或者是去参加某些宗教仪式。真正的信仰,很可能是我们自身都感觉不到的东西,但正是这些感觉,构成了我们信仰。
对患者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探寻,是整个心理治疗的关键点。人所信仰的,只有一小部分存留在意识层面,更多的都存留在潜意识中。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但其实很可能是为了金钱名利。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信仰,很可能并不是我们所真正信奉的东西。
信仰很复杂,一个人的信仰的形成大体会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文化环境。
第二:家庭环境。
针对第一点,斯科特·派克的话总结得很好:“我们通常很容易接纳周围人的信仰,并把口耳相传的东西视为真理。”
而第二点,斯科特·派克同样有个总结:“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神,父母就是整个宇宙的最高法则。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滋养出来的人也必将是充满快乐,更有自信的。
一个人想要实现心智成熟,这是很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总要打破一些东西,比如从小就形成的信仰,从小行事所依赖的价值观。这些,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很有可能会与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有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勇敢一点。唯有打破旧有的我,才有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是信仰的力量。上
3、信仰与科学
心智的成熟,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努力,以实现从“小宇宙”向“大宇宙”的迈进。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这些都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通过这些了解,我们也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爱的本质,就是自我拓展。这样,我们必然要因此进入未知的领域。离开舒适圈,打破一些旧有的认知,这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唯有做到了,我们才能迎来更好的自己。
要想实现心智成熟,我们需要秉承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信仰,就是从现实经验和历史教训出发,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更新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仰。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它有着一些基本的信条。科学的信仰,是对实践意义的肯定,同时,它以怀疑为基础,我们因此才能够摆脱一些陈旧的观念,而不断地刷新着对于世界的认知。
信仰科学,是走向心智成熟的关键。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信仰,但其实是因为他们误解了信仰的内涵。只要我们还有自我的见解,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自己什么都没有。
科学观念同样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科学的信仰,让我们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冲破重重阻碍,收获心智成熟。
4、斯图尔特—— 一个无神论者的“噩梦”
斯图尔特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年近五十的他却突然消沉下来。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不是一个好人,没有任何价值。他甚至觉得自己的死亡,也许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
从这些症状上看,他是典型的忧郁症。最严重的时候,他甚至不能进食,然而他的身体却查不出任何的问题。他的问题就在心理。
他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然而他看到了太多的虚伪,以至于他不想相信任何宗教。于是,在成年之后,他便逐渐脱离了宗教和家庭。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他常常提及到自己的一个梦。梦中,总有一个人扼着自己的喉咙并想要割断它。
经心理医生分析,某种程度上,斯图尔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他的潜意识反映着他信仰着一个丑恶的上帝。追溯到他童年时候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父母正是这种“丑恶上帝”的典型,他们强权并暴打他,给他的心灵留下了如此的阴影。
斯图尔特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无法超越文化、父母、童年经验的影响,但我们要不断拓展自我界限,修正我们的地图,让自己的世界观适应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一成不变,这样才能成长。
5、凯茜——面对需要反抗的强权
凯茜是个胆小的女人。她在咨询心理医生的时候,总是缩在墙角,对于公共场所,她有着强烈的恐惧感。
她和丈夫霍华德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谈恋爱,并发生了关系。在没有确定是否爱对方的情况下,凯茜答应了霍华德的求婚。婚后的两年里,霍华德很少主动和她亲热,每次都要凯茜很主动才行。尽管霍华德很体贴凯茜,但是她还是感觉到空虚寂寞。
为此,凯茜有了和人私通的念头。但是,她不能接受自己有着这么龌龊的想法,于是她祷告。以至于后来,她祷告的次数越来越多,成为了一种病态。
回顾凯茜的童年,她的父母感情不和,从小,她就屈服于母亲的权威之下,不敢有丝毫的违抗。经过治疗,凯茜终于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些束缚,她始终无法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在鼓起勇气和霍华德沟通之后,凯茜才了解到,原来丈夫是一个同性恋。最终,两个人选择分开。
开始新生活之后的凯茜成为了一个有主见、有自信的女人,她不再整日祷告,不再胆小怕事,她选择勇敢地做自己,并期待着找到理想的伴侣。
凯茜的案例告诉我们:宗教中有一部分是陈腐的观念,是不合理的权威。凯茜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勇敢地对这种权威说“不”,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自行寻找认知的方向,而不是由母亲和教会的价值观替她做决定。
上
6、马西娅——确认信仰才能收获安全感
马西娅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儿,但是她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很老旧,像一个落魄的中年妇女。她很少抱怨,但神情中透着忧郁。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大学的教授,并且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马西娅从不质疑父母对宗教的看法,而且她也坚信,唯有坚持无神论,才能迎来幸福的生活。
但是,她却常常做梦,梦里充斥着很多的宗教符号。尽管她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但心理医生推断,她的潜意识渴望宗教。
这一切,都是源于马西娅的家庭。尽管她的家庭看似非常完美,但是父母对她也只是经济上的照顾,在心理上,他们保持着更远的距离。他们太富于理性,让马西娅成了心理上的孤儿。尽管她不想承认,但她的着装暴露了她的心理状态。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到后期,她的着装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明亮的色彩,反映着她心情的明媚,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她也不再否认自己对于宗教的热忱。当她开始认清自己,她便拥有了安全感。
马西娅的经历和上面凯茜的例子,两者看似截然相反,但实际上殊途同归。不管怎样,我们需要先确认自己信仰,唯有此,我们才能拥有安全与幸福。上
7、特德——勇敢面对事物的两面性
特德,一个三十岁的人,却过得如隐士一般。他有可观的遗产,又很聪明,但他没有什么朋友,并且还声称自己无法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情。
他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什么都没有了激情,每一天,他都充满着无尽的挫败感。
这让他很痛苦,为此,他甚至认真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每一本书,只希望能够解决他痛苦的现状。他认为自己家庭幸福,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都互相爱护。除了在大学前,他的求爱遭到了女孩的拒绝,也因此他开始酗酒。在好朋友汉克因出车祸而去世之后,他便更加消沉。
他一直以为自己的颓废是因为爱情的挫折,但心理医生发现,这和特德的宗教信仰有关。在被女孩拒绝的时候,特德放弃了宗教信仰。在好朋友车祸去世之后,他丧失了对周围一切事物的热情。并且,特德的童年也没有他描述得那么美好,哥哥和父母总是用拿走他的心爱之物这样的行为来惩罚他。
在心理治疗中,特德讲到他经历的一次冒险。他在暴风雨天赶到码头,差点被海浪卷走淹死,但最终被推回到岸上。特德把这称之为“运气”,而更多的人称之为“奇迹”。
经过反思,特德发现了自己对待事情的双重标准。当面对不幸的时候,他抱怨上帝。在遇到奇迹的时候,他却认为只是运气。
后来,他开始学习去发现生活中的阴暗面,同时也要积极寻找阳光的一面。不仅如此,他还重拾了对于宗教的热情,童年的创伤终于得到修复。在爱上帝的同时,他也更爱这个世界。
上一节
听书,下
8、知识要点
以上几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信仰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宗教,我们不能一味地持否定态度。有一些人,信仰上帝确实能够给他带来力量。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心灵的救赎,这种信仰就有意义。
与此同时,也不能全部地认同而放弃了对外界神秘领域的探索。保持科学的态度,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如果拒绝了一切信仰,也就拒绝了科学。
希望大家在走向心智成熟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信仰的力量。
关键词:信仰与世界观 信仰与科学 强权 安全感 两面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