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了两位数✖️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快下课时候让四个孩子去板演,做对了一个。又让四个上去改正,做对了三个。
看到这种情况,我就知道,我把课讲砸了。回顾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几天前,同年级组的老师在办公室讨论本节内容学生掌握的不好,我认同了,认为这节课需要花大力量让学生来理解。
认同等于提前焦虑,本来这是一个好的信息,让我提前做好课堂准备。
担心既诅咒,害怕出现意外,课堂上就少了一个平时的环节,没有让孩子们思考自己如何解决,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横冲直撞,增加一些认知,而是直接给孩子讲,讲的虽然用心,但对于他们来讲,不外乎是云里来雾里去,一点听不懂就整个出现错误了。
有孩子是不会照位,有孩子是省略的零强调多了,个位都是0,还有的乘法口诀也记不住了,尤其是出现进位的,……
犯的错误需要弥补,可好像再回到没有学的状态,我觉得又不合适。下午开始给孩子们讲解具体照位方法,但总觉得有种隔靴挠痒的状态。
人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一旦首因印象刻在大脑,就比较难以改变。所以,我特别后悔自己在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那就是手把手的教一定不如让孩子亲身经历事情的发展过程,在体验中经历并突破认知冲突,然后豁然开朗。
这次,因为这样的错误,我和孩子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只能是补窟窿,在一次又一次的横冲直撞中改变曾经的错误,而浪费的时间并不少。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一定要记住,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在充分参与感知,在感知中突破认知才能够真正理解算理,而不是教师独自带上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