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常以筋骨指代体力、耐力和它们衍生出的力量。比如《劝学》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说力量,又《孟子》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说体能。无论哪一种指代,都是基于肉体的强健和羸弱与否,来进行判别。
强健筋骨,对于辛苦的学生而言,可能只有体育课这一种形式。但对荒于锻炼的上班族,连这一形式也欠奉,饭后走几步,不坐电梯爬个楼梯就当锻炼的,大有人在。所以肌肉、脊椎、内脏因久坐而留下的隐患,会集中在四十到五十岁期间爆发,也是很合理的。
我这样写,更多地是为了提醒我自己。我就是那种把饭后走几步爬楼梯当成锻炼的人,虽然我明知道这都是哄自己玩的把戏,但仍然乐此不疲。以前曾经怀疑过我自己是不是有潜在的自毁倾向,但后来明白了,一个如此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多余的力量去玩那种花活儿的。
但这场感冒可能从某种情况下点醒了我。烧到接近三十八度,身体疲惫,味觉减退,加上连续一周的咳嗽,却只是个上呼吸道炎症。这是免疫力下降的明证。免疫力用我能理解的传统说法,就是气血强度。自身气血强大,什么病都不会找来,就算来了也会很快被击退。弱小的话......就像我现在的样子。
昨天下午作完核酸去爬山。这座不算高的山岭,从东头上,西头下,也要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擦擦头上的一层汗--气虚的表现--暗自感叹,现在连爬这么个小山包都费劲?当年是怎么上的梧桐山?离垂垂老矣的年纪,还早着呢!
但问题不能不正视,爬完山腿脚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也是事实。好在年纪还不算大,积累的问题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多。旁边不是摆着一座山么?每天爬他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有的。虽然这也不算真正的锻炼,但好歹动起来了。动起来了就有希望。
我以前一直以为,不想动是因为没想清楚为什么不想动,所以才不想动。现在发现这借口实在是幼稚得可爱。不想动就动起来呀。表面上是“没心没肺活着不累”,实际上说的是“没心没肺才能活得下去”。胡想瞎想,比完全不懂离真理还要远得多。
以前找爬山的原因或者说“借口”有两个,一个是“山就在那儿”,一个是“我想爬”。前者过于装大尾巴狼了,只能吓唬那些爱好幻想或是本来心虚的人们;后者又太自我,没法向某些必须教的人--比如孩子们--说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其实说不明白,也就是自己不明白。这道理本来很简单啊。
现在找到了第三个,就是:这座山愿意让你登上。别笑我呆,对大多数人来说,世界高峰前百之列,都是“不愿意”让你登上的。山峰太高峻,道路太险要,气候太恶劣--这难道不是一种无言的拒绝吗?这种原因,难道不比前面那两个原因更贴近事实本身吗?
当然,这个理由也更冰冷。真正的实践都是血淋淋的,容不得丝毫的幻想和陶醉;它总是把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抛到你头顶,接得住的就继续,接不住的就被砸到头破血流再继续......
我好象又陷入自嗨了,那么先打住。为了筋骨强健,爬上几天山再说。
【2022年1月17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134字。】
【一个小建议:写不出来的时候,定上闹钟,比如十五分钟,然后强迫自己写,或有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