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0日星期二
1.很早就听李笑来老师自己提起过这篇文章,但是一直没有去读,今天下午特意花了70多分钟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收获很多,下面我只写三点最深的感触。在此,我要特别提醒一下: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那么,我以我的长相做担保(事实上,我长得非常用心良苦、国泰民安,哈哈哈……),你一定要去读一遍;如果已经读过了,建议认真地重读一遍,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是我每次重读李笑来的文章的感受。
2.感受一:以理服己才是王道。
以前,我总是错误地认为,自己说的话,写的文字,主要是为了说给他人、写给他人看的,如果自己说得、写得很有道理,但是别人不听、不看,更没有改变,那么,这就一定是他人的问题,只能怪他人是傻叉。这种想法,尤其是自己作为父母和老师时,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下面的情景曾多次发生在我的身上:自己苦口婆心地给孩子,给学生讲了一大堆道理,但是,99%的情况下,效果都很差。以前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还总是抱怨孩子、抱怨学生不听话,不明白事理。最近这半年左右我才慢慢感受到,问题很可能是出在自己身上了:不是自己的孩子、学生不听话,而是自己的话不中听;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说的很多话,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他人听话照做,这岂不是太搞笑了吗?这就像一个自己都不会开车的人,却信誓旦旦地指导别人如何开车吗?
今天在读老师的文章时,我彻底顿悟: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其实更大的,甚至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为了——以理服己,即,是说给自己,写给自己的。如果你自己说的、写的,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都做不到,别人可能相信,可能做到吗?绝对不可能!反之,如果你自己说的、写的,自己都深信不疑,你的行为也必然会慢慢地随之改变,你不用多说,别人自然会看在眼里,如果你说的、写的确实有道理、符合逻辑,久而久之别人自然会相信你、追随你,而不用你说太多、解释太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行胜于言。
所以,以后自己再要讲道理、写文章时要牢记:第一,一定要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第二,一定要清楚自己所说的、所写的,是说给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为了以理服己,而不是别人——一定要剔除表现型人格。
3.感受二:任何时候“对待家人应该且只应该使用和颜悦色的说话方式”
这一点上我做得非常差。事实上,这一点上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叉——自己在家人面前,只要稍微有点不顺心、不耐烦,就开始对家人发脾气,对家人大吼大叫,大发雷霆,甚至是破口大骂。事后,自己往往又会后悔、自责,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但每次事到临头,又情绪失控,如此往复循环,搞得家人很痛苦,很焦虑,甚至是恐惧;自己也很痛苦、很后悔、很自责。这方面自己以后一定要改变。在此,要采用笑来老师的方法:
“平时要勤练习,无论想说什么的时候,只要对方是家人,那么,就要在脑子里把要说的话,用和颜悦色的方式演练至少一遍。
觉得自己干脆做不到的时候,不要说话。”
4.感受三:在力所能及,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一定要多帮助他人。
其实,骨子里我是一个很自私的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很不喜欢帮助别人,我怕自己吃亏;怕浪费自己的时间、金钱,还耽误了自己的事情;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总是能回避帮助别人,就尽量回避帮助他人。
显然,这是愚蠢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下一步,要慢慢地“以理服己”,彻底说服自己改变这种愚蠢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先引用李笑来老师的原话:
许多年前,我发现自己特别需要被人鼓励——谁不是如此呢?但,真的没有任何人鼓励我……真的很可怜!那怎么办呢?我的解决方法就是“开始无时无刻地鼓励任何人”。不停地鼓励别人,总是鼓励别人的结果就是,自己变成了不需要鼓励的人 —— 事实上,每次鼓励他人的过程都是在鼓励自己啊!尤其是当我看到被鼓励的人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自己是真正的鼓励,更大的鼓励啊!
注:原文链接https://m.sohu.com/a/370455824_262066?_trans_=010004_pcwz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