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自己刻意制造了一点困难——读一本英文原版书,《Face to face with fear》,译名《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这本书是两年前听张德芬的镜子练习课程时,她推荐的“关于内在小孩讲的最好的一本书”,下单之后没怎么进行,然后束之高阁了,最近因为我所任教的英语课程,亟需加强英语水平,加上本来对“内在小孩”这个议题很感兴趣,于是按部就班的每天一小段地啃。
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英语,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自己很想知道书中的内容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件事就一点也不“苦”,不难坚持。曾经读过《The willpower instinct》,《自控力》的英文版,说实话,英文版书籍真的很贵,但为了有阅读的直观感受,还是花了银子买了纸质版,但是那本书读到一半就撂下了,貌似自己对自控力这个话题还不是很感冒,又或许是因为读得一知半解地,没有体会到书中真正的价值。
罗伯特·清崎曾说,有一种老师叫做“假老师”——为了工资可以教任何一门课程,哪怕是关于擦皮鞋的,但自己并没有真正去从事相关领域,没有实践。
听来惭愧,很大意义上来说,我自己就是那种“假老师”:并没有什么专长,我教的课只是基于我能教,并没有兴趣深入地钻研。后来主动申请了大学英语课程,自己又对英语感兴趣,这下可绝不做“假老师”了,于是,也更多了认认真真啃书的动力。
关于如何当好一名老师,我一直非常困惑,课堂是一个双向的活动,绝不仅仅是“灌输”和“接收”的单向传输,那样的课有几个人能听进去呢?除非内容是真的很吸精,比如李笑来、武志红等知识大咖们的直播课程,不仅一点都不想错过,还要认认真真记笔记(花了钱了呀~)。
他们的课程是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困惑的。而大学里的课程主要是传授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大多并不能对生活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枯燥也就在所难免。
幸运的是,最近听笑来老师的《十年五本书》的课程,他讲到讲课的技巧—— 合理分配,有主有次。就如一部电影里有主角有配角;吃饭时,有主菜有配菜;弹琴时有主旋律有伴奏。而大多数人只会讲课!
讲真,我从没思考过“分配”的问题,虽然在课堂上一直也有讲课外的知识,但只是因为觉得课堂知识并不那么重要,还有很多更重要的知识需要我来引荐给他们。所以,我是没有“讲课的方法论”的,也就难怪总觉得课难讲、学生不上进了。
今后可以多展示一些我自己的故事和我知道的一些有趣有料的故事,培养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来个川菜、粤菜、鲁菜的大杂烩,听者觉得有趣,讲课的人也会更有信心和成就感。
听武志红的课程就发现他在讲“道理”之前,一般都会先讲个故事。他说,“道理”人们不爱听,是因为直接讲道理会给人一种感觉——“我比你厉害”,从而伤害听者的自恋,使人本能地抵触。但如果能在讲道理之前先讲些故事,故事能直接触碰到人们的体验,使人卸下防御,再讲道理时就容易被接纳了。
李笑来说他自己是“进击的傻Bi”,每天都觉得昨天的自己很蠢。我也借着这句话来提提气——过去的我虽然很傻b,但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傻b比昨天的傻b又进步了,并且相信这个傻b的自己会变得更好,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