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了一篇智库文章,关于区域经济如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总体上质量比较高,我认真的学习了。但其中对"中国式收敛"的思考中,谈到了"虹吸效应"污名化的问题,吾有不同想法。
"收敛"在经济理论中,主要指,当发达国家出现资本边际回报递减,而发展中国家爱仍有大量劳动力时,资本会从发达国家转移向发展中国家,以谋求更高回报。发展中国家借助于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和发达国家的投资,人均收入逐渐提高,最终缩短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实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这理论,正确,也有例证。
文中提到,2003年起,中国政府对中西部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倾斜,包括土地供应和转移支付,实现所谓"收敛",目的是为了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种"收敛",没有基于人口的自由流动,而是把经济在少数地区的集聚误解位区域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即把"全球普遍存在的集聚效应被污名化为虹吸效应"。所以,政府在政策上对发达地区采取抑制措施,而用行政力量推动产业转移。十几年来的发展结果表明,虽然短期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集聚效应,硬性发展政策伴随着低效的发展,多年以后大量兴建的工业园和新城一地鸡毛,地方政府举债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意思表达得很清晰,逻辑也通。但是,经济学家其实没有理解落后地区的发展渴望,这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地方政府的GDP冲动,也是源于一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似乎是接纳了这种观点,大城市开始降低门槛吸引人口,甚至放开户籍准入,于是乎,中小城市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选择留在或流入大城市,集聚效应产生了,大城市的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劳动力人口占比恢复了,城市活力可以存续。可是,小城市呢?农村呢?青壮年人口被吸引虹吸到大城市,好的企业也留不住,小城不再故事多,与沿海、与南方、与中心城市的差距日益拉开。
我们可以不再纠结人口集聚会不会带来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和环境污染——事实上确实未必有直接因果关系——但不能不在乎被虹吸或者说"抽血"之后的小城小镇的发展生存。鹤岗实施财政重整,她的破产也是无奈,没有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也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方政府和他的官员们智商再高,又能如何呢?
凡事都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一刀切。政府过于强势,就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注民生、搞好环境、做好服务、搭好平台,指导而不是指挥,用利益来引导,用市场来调节,让多种发展方式并存,错层、错位、融合发展。关于"收敛",最好是既不反对集聚效应,也莫要鼓励虹吸效应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