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很迷茫,关于教育,我甚至有些迷失。
看到很多人在上培训班,看到中小学生用大把时间奔波于学科学习,家长们既心疼又无奈。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来。不想参与其中,又很难置身之外。这种迷茫和迷失,让我很不舒服。
我想,或许是最近阅读的太少了,是时候静下来好好读一本书了。
翻开《终身成长》这本书,被里面的文字打动了,标题是“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与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变成了不好学者?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得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是固定性思维。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
……
所有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刚读到这里,就被这本书完全吸引了。我就是那个固定性思维的人,我也在不断去追求世人所看到的成功,而忽视那个本来的自己。其实,教育也需要有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可以拓展自己的能力,保持与生俱来的那个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勇敢的做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