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李笑来这些投资大咖都把不懂不做当作自己去做投资的基本原则之一。可是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似乎是一句听上去觉得有道理,想来想去不明白,一投资就被甩到九霄云外的东西。
那么“不懂不做”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呢?
中国人了解巴菲特往往是因为他的价值投资理论,价值投资的的意思就是买到长期稳定盈利(年化收益率至少15%)的公司的股票,然后拿着不动。那么当我们不懂一个生意而买进一个公司的股票时,就不知道它的上涨是否是泡沫,而它的下跌是否又是一个大胆抄底的好时机。
而当我们对自己投资的公司没有清晰而坚定的认识时,那些上涨和下跌就会很容易变成牵动着我们的情绪上升和下降的信号。因为你要知道那些股票真的是用我们自己的血汗钱购买的,当你花了几万(对大部分人而言,这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去买入而爆亏,真的是会肉疼的。而情绪的起伏,必然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导致自己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生活效率下降。甚至当后果对自己而言足够“可怕”时,还会严重危及到我们的健康。
这些虽然都不是钱,可他们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成本。你工作效率下降,就减少你日后升迁的机会成本;你自我成长的效率下降,就会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成本;你因为情绪处理不好与家人的关系,就会降低你生活幸福的指数,而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本。
管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要以成本的眼光看待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不懂不做”这件事都是弊大于利的,或者说是风暴比(金融学专有名词,指风险与收益的比例关系)严重不合理的。
既然说“不懂不做”,那么当我们遇到“以为自己懂了”,做了后发现自己是错的该怎么办呢?
巴菲特在2008年的股东大会上曾经讲到过一个自己侥幸投资的故事。他自己曾经被航空业的高成长吸引,而购入大量全美航空的优先股,可随着后来他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发现这个行业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护城河(长期竞争优势)存在,而且航空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向来贪得无厌,高增长背后必然会伴随着很高投入,那样股东的收益必然会因此减少。结果事实和他想的一样,在他投资全美航空后没几年,公司就不再给他们优先股的股息了,于是他就在又一轮航空业的误导性热潮来临时卖出了全美航空的股票,也大赚了一笔。可全美航空随后便在十年后宣布了破产,并且是两次破产。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巴菲特本人真的十分“幸运”,因为他在一开始错了的情况下,竟然能通过自己的成长快速纠正之前的想法,并在一个正确的时机及时退出,最后不光没有损失,还大赚了一笔。
可普通人并不是巴菲特,也没有那种能发现自己错误并及时退出的强大元认知能力,那么选错了怎么办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默默接受自己的决策带来的后果。
因为结果往往是难以控制的,而你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在行动之前认真思考、全面观察,找到自己那时那刻认为最正确的一个选项就好了。然后投入少量资金(通常每年的投资总额为年薪的10%左右)放着不动就好了。至于结果怎么样,其实不是我们投资的关键,投资背后的逻辑才是我们需要反复打磨的。
如果不能在投资之前把全部功课做好,那么就不要投资,因为投资之后除了等待,你基本上对自己手里的股票进行任何别的更有效的操作了。即使我们由于认知局限性不能把每件事都看得很清楚,但我们可以在那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当我们的成长速度赶上那个坏结果发生的速度时,我们就可以想巴菲特一样即使退出,避免损失了。
也就是说投资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使自己变得更“懂”的过程。所以如果你没有清晰的逻辑去支撑你自己的投资行为,并在投资之后停止成长,那么你很难得到自己所预期的收益,并且长期来看必然成为市场上那些被割的韭菜。
更可怕的不是钱的损失,还有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摧残,在一些严重的挫折面前,并不是每个人倒下都能再次爬起来的。
最后把李笑来老师的一句话送给你(略有改动):不懂不做,也许是史上最中肯的投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