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电影《驴得水》,对其中反映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现实问题,感触很深。第二天跟一位同事喝茶聊天,很自然谈到了这个话题。因为她没看过电影,我在给她介绍时,引用《老梁看电影》中的分析,感觉非常深刻透彻。
其实这部电影主要描写的是,知识分子和社会矛盾发生冲突的时候,各种各样的不同表现,旨在揭露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某种劣根性。电影里面总共有五个知识分子,从城市来到乡村搞教育,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五种特征分别是理想、自由、倔强、天真和幻灭。
里面的孙校长代表着知识分子的理想,女主角张一曼代表着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甚至包括性方面的自由。而年轻的男老师刘铁男,他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倔强,可这种犟在一定程度上讲挺虚伪,当人家用枪指着他的脑袋时,他马上就怂了。然后给自己找个理由,说自己给人当狗腿子,还美其名曰是打入敌人内部。
校长女儿孙佳佳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天真,她有点像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一走进社会,觉得凭自己的知识,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改造这个社会。里面三十多岁那个男老师裴魁山,他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幻灭。他这个人有知识有阅历,可是经历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之后,他对所有东西都失望了,一下子回到人性的恶上面。
从理想、自由、倔强、天真到幻灭,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在满腹经纶走向社会的时候,与社会碰撞之后,往往就清晰的走过了这五个阶段。当然,电影把时代背景放到了民国时期,可这些知识分子身上的特征,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而已。
看看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还有身边很多人的表现,谁没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候?年轻时代的倔强和天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久了以后,慢慢变得圆滑世故,随波逐流。苦心追求的理想和自由,还有多少人能守住本心?
聊到这里,同事给我转发了一篇文章:《“狂人”王澍:他让中国美惊艳全世界》,读完让我惊叹,理想主义者的坚守与成功,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王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项,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设立33年来,华人世界中,只有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此奖。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大家都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央视“面对面”栏目在2012年3月25日播出了一期节目叫《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当中记者也问了这个问题。
王澍的回答是:“两块吧我觉得,一块儿可能是大家讲的代表作。当然他们有国外的评委那种角度,他们会认为我的这么大面积的整体设计在全世界都罕见的项目。剩下我做的宁波博物馆,在公众的心目当中,用大量的旧的回收材料来建造,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这种生态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这是代表作。 另外一个就是他们讲给我的是,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不妥协,保持高质量的设计。”
宁波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宁波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王澍是个有传统文人风骨的知识分子,在年轻时代,哪怕身背“叛逆”的名声,也敢于坚持自我。毕业后处身于经济洪流,甘心自我放逐,寻找到心中的理想建筑理念:做回归自然的,散发着人性的,真正的中国建筑。然后为之坚持下去,从来没有妥协过。
正如记者在节目结束时所说的:“王澍的获奖,其实很委婉的在向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应当保留什么?放弃什么?应当追求什么?传承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的。
或许王澍的获奖,还有更深的意义。那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不妥协。时代在不断前行,观念也变得很快,环境不可能不变。如果我们的心中还有理想,应该坚持下去,不忘初心,相信终有一天,理想还是会变成现实的。
2017/08/27 11:34 于紫筠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