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一直觉得自己进步不大?
说实话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后来发现,并不是问题困扰了自己,而是日常的“惯性”框住了自己。
从决定日更以来,我日常的创作模式都是今天想想明天要写啥,第二天早起开始写。刚开始写的时候,属于硬写,脑袋里想到啥就写啥,也不管符不符合逻辑,反正硬堆出来一篇文章就是了。这种方式虽然挺笨,但确实有效,让我很快就渡过了写作的前期。
但让我没留意到的是,我带着这个惯性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导致自己想写的话题已经写完。而又缺少主动搜索话题的意思,就导致第二天时常不知道写什么,有时坐在电脑前能发呆一小时。慢慢地这就变成了内耗我的一件事,终于在上周绷不住了,直接“摆烂”了四天。
虽说是“摆烂”,但也没闲着,脑中一直在回忆这一年来的写作经历。最后发现自己的写作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经常临时找话题,不但缺少深度的思考,也缺少对应的素材。这就导致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最初学做蛋炒饭的时候,我喜欢先炒米,然后再把蛋打到米里面抄,认为这样能把二者抄均匀。可事实上每次都会把饭抄的粘在锅底,但我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问题,应该是锅有问题。
后来换了一口不粘锅,可在做炒饭的时候,依然会粘锅,我就本能地认为这锅买假了。后来有一次做炒饭的时候,突然想调整下步骤,先炒蛋、后炒饭,然后再把炒好的蛋和饭一起炒。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竟然没有粘锅,也就是那次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的步骤有问题。
如果迁移到写作上面来,如果自己一直以来的创造方式,让自己不舒服,是不是可以调整下创造方式呢?
今天在听粥老师的写作课时,他有提到自己写作光素材就能搜索上三四个小时,而我从来没在素材搜索上花过时间,大部分素材都是来自自己的经历。而这些素材也差不多快写干了,甚至有的素材已经反复用过好多遍了。
想要改变现状的话,必须得打破“惯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期待用同一种方式,得到不同的结果。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其实自己已经具备了一些写作能力,唯独缺少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刻意练习。
想通这点后,之前的迷茫情绪也就一扫而空啦,整个人也轻松了不少。另外我还有个想法,就是打算再调整下输出路径,不能仅在一个平台写,可以尝试下别的平台了。这也是打破惯性的一种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
总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光想,光迷茫, 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动起来,才能找到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