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出家人的慈悲来自哪里?

出家人的慈悲来自哪里?

作者: 释续祥 | 来源:发表于2017-10-10 18:48 被阅读136次

    提起出家人,除了“光头”戒疤“”阿弥陀佛”之外,被大家提及最多的词就是“慈悲为怀”了,仿佛除了慈悲,对出家人就没有其他的观感似的。

    其实真实的出家人中慈悲为怀者有之,嬉笑怒骂变化莫测者有之,如我一般幼稚调皮者亦有之,绝不像电视电影里那 般脸谱化。不过修行好的出家身上人大多数都还是闪着慈悲的光芒,就像温柔敦厚是文人的性格写照,慈悲二字也是出家人的性格底色——哪怕他们发起火来,慈悲为怀的性格底色也会让他们与有着原超常人的清醒。

    说道这里你可能会疑惑;出家人胸怀之中的慈悲是从哪里来的呢?总不会是头剃得越光人就越慈悲吧?

    在我看来,这份慈悲来自“懂得”

    因为懂得因果的残酷,所以慈悲众生的痛苦

    上个星期被佛学院的授课法师拉出去吃面皮,吃完付账时,一个一直在前台晃悠的小孩突然神色慌张的往门外走,本来在掏钱包付账的法师两手空空的紧随其后,大声叫喊让他停下。我立马明白过来;他撞见小偷了。

    幸运的是小男孩刚出门口就撞到了两个前来就餐的居士,他们听见法师的喊声立刻拦下了这个小男孩。小男孩倒是痛快,一看走不脱了,就把钱包扔在地上,一脸不耐烦地看着我们,我本来想教训他几句让他以后不要再犯,但法师却若无其事的挪开身子,对小男孩说:谢了哥们,你走吧。

    小男孩狐疑的白了他几眼,撒腿就跑。我不解的问他;他是小偷,你放他走不说,怎么还叫他哥们?

    他若有所思的和我说:这一声哥们是为了让他尽快忘记今天发生的一切,让今天的事情对他以后重新做人的影响降到最低。

    我打了一脸的问号继续看着他,他看出我的不解,继续对我说道;如果我对他的称呼换成小偷,然后再对他做一大堆的政治思想教育。相信我,一个月后他会忘光我们说了些什么,只会记得曾有几个和尚在他偷东西时指责了他,令他很丢脸。

    这样做只会增加他和正常人之间的角色对立,让他认为自己不为正常人接受,加重他对自己小偷的角色认同。

    我问他;你不让他付出一点代价,他再犯怎么办?

    法师狡黠的微微一笑,对我说;他手艺很潮,刚下手就被我反应过来,应该不是惯犯,否则我就直接打110了。就凭他这手艺,下次作案,肯定还会被抓,到时候自然有人教育他。但我们今天对他的宽容却可以让他日后多一个金盆洗手的理由,何乐而不为?

    我无话可说,只得恭维他一句:你看的真开。

    只是这个物理世界推进的产物,而且还不断推着你前进。你很可怜,你很悲惨,你很无奈,你很弱小都只是环境造成你的这个样子。

    比如你又丑,又自卑,又敏感,又胆小。追溯因果的话,就会发现,是你的父母丑,而且不懂爱,甚至情绪化,对你控制欲强。然后你在追溯你的父母,又是他的家庭和社会共同造就的他。如此轮回,如此追溯,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善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恶人。一切都是客观条件的产物。

    因为明白懂得自己的无知,所以慈悲众生的愚痴

    因为懂得因果的定律,所以慈悲众生的无力

    ,为众生慈悲。众生包括求乐众生、有苦众生、有喜众生、烦恼众生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宽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同理,我觉得善良的本质是认识。将它放置在认识领域而非纯粹的道德范畴,才能更有利于善良的静水流深。

    人之所以会显得毫无人性或许只是因为他无知而已。

    对于我而言,慈悲不需要理由——血粼粼的真相便是我慈悲的理由

    出家人应该是悲悯的,但这种慈悲的来源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种自上而下的俯就,而是一种“你我皆凡人”的共情————因为了解自己的无力与无知,所以慈悲众生的暴躁与无知。

    生命是灵魂的监狱,生和死是这个监狱的边界,而出家人就是拉着其他人一起越狱的犯人。

    所以真正慈悲的出家人既能诲人不倦,也能反躬自省,很多人能做到前者,却因为后者的缺失,导致他们的慈悲更像一种冒犯,在我看来,这种人所抱的态度不是慈悲,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霸权。

    修道病的本质,就是【想用自我感觉良好的骄傲心去代偿、去打败自卑情结、人生痛苦】的谬误结构。

    慈悲是你自己和所有生物之间的一种深深的联结,但慈悲和这种联结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你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着身体形式的脆弱性和必死性,间智中,虽然也承认人不可脱离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而存在,但一旦谈到独立,就会从“人是独立的个体”的角度去考量;而菩萨相反,总是基于“人在根本上无法独立”的认识,

    慈悲与善良是两个维度的存在、

    格局不一样,就像聪明和智慧

    善良生于不仁,慈悲源于懂得

    善良是基于分别心产生的,慈悲则是无分别心的

    慈悲没有条件,善良要讲条件

    善良的目的是帮助别人,慈悲的目的是度化别人后两者本质上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是一种不安的情绪,是一种救赎的执着。

    慈悲是建立在对空,无我,诸行无常,诸漏皆苦的理解上的。善良没有这种理解,很可能心里会想老天爷为啥这样不公。这就是区别。

    慈悲论心不论行

    小时候师傅逼着我看五灯会元,每天还要挑出两篇公案问我感悟,回答的不合他心意就香板伺候。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为此焦头烂额,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次师父去佛协开会,我偷得半日闲,不用再看那些莫名其妙的“公案”,从师傅的书柜里偷偷拿了一本帐帧精美的小说回房间看。这本小说就是大名鼎鼎的《追忆似水年华》。

    好玩的事情是,普鲁斯特在里面漫不经意写下的一段回忆,却让我对之前一直理解不了的“德山棒喝”“俱脂竖指”这两个公案有了大彻大悟的观感

    “我在实际生活中,曾多次有机会遇到过一些真正神圣的悲天悯人的化身,例如修道院里的僧尼。他们一般看来都兴致勃勃,讲究实惠,像忙忙碌碌的外科医生,既不动感情又果断利索,面对着人类的苦难,他们的脸上并无丝毫怜悯、同情的表示,也不怕去触及人们的痛处,那是一张张没有柔情、令人生畏的脸,因真正的善良而变得格外崇高-————马塞尔·普鲁斯特。

    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们揭露了一直被隐藏的伤口。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属於我们本质的5面具或角色被撕碎。

    把一个人留在幻境的泡泡裡,留在防御盔甲的高墙后面,长期看来则是更残酷的事情,对他们的伤害将会更深,因為躲在角色、面具和高墙后面让人无法成长,这个人可能会在同样的、重复的绝望模式和痛苦中浪费掉宝贵的一生。

    慈悲虽好,切莫本末倒置

    慈悲是结果,不是方法

    慈悲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境界。将这个次序本末倒置的结果就是伪善

    慈悲的本质是超越能所

    这个世界上,当然是有爱的;但那不是人能[有意而为]、可以“故意”地做出来的。而是一个人表面意识的我执打松之后,从潜在意识透出来的。是要在你“丧我”之后、你的心饿瘦到没力气挡它的时候、你[不在]的时候,它才能够找到缝隙偷偷溜出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家人的慈悲来自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zl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