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一部兵家谋略典籍,蕴含着丰富的谋略知识,很多人喜欢谋略,谋略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开启成功之门;谋略能帮助人们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应对艰难生活的从容……善用谋略是智慧的象征,而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三十六计”正是智慧的结晶。经典作品总是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陆续给大家分享《三十六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赏读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反。
今译
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方则出其不意而制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节选)
解析
兵书上说:“攻城为下策。”如果城池坚固还要硬攻,就是自己寻找失败。如果敌方已占据有利的地形条件,就不要再同对方争夺。因为这时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处于优势:敌方有准备,如果不以利益引诱,就不能被我方调动;敌人的势力强大,我方如果不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就不能战胜敌人。调虎离山就是诱使敌方由主动陷入被动的境地,使我方由不利转而处于有利地位。
计策应用
虞诩智骗羌人
东汉安帝在位时,西南部的几个羌族部落经常侵扰东汉的边疆。有一次,他们把汉朝的武都郡(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层层包围起来。就在形势非常危急的时候,安帝派遣虞诩率军抵抗羌军。
虞诩领了圣旨后,就带领几千人马向武都郡挺进。当自己带领的大部队遭到多于自己好几倍的羌军阻拦时,精明的虞诩便放出话说:“等朝廷派出的大兵一到,我们就合兵进击。”羌军信以为真,不敢轻易进攻,就分兵去抢掠。于是,虞诩借羌人分散的机会,连夜通过前往武都郡的必经之地陈仓。当羌人得知虞诩过了陈仓之后,便马不停蹄的追赶。
过了陈仓之后,虞诩便让士兵在做饭时每人挖两只灶,每过一天增加一倍,并且以每天二百里的速度行进。护送的兵卒大惑不解,便问虞诩:“过去孙膑减灶诱敌深入,您现在增灶是为了什么呢?而且,我听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而您却带军队行进二百里,这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虞诩说:“敌人众多,我们兵少,如果行军缓慢就要被他们追上,急行军是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虚实。孙膑减灶,是为了让敌人认为他的兵力少;我们增灶,是为了使敌人误认为我们兵力多,这样敌人就不敢轻易追赶我们,为我们前进赢得时间。”
结果,羌人发现虞诩军队驻扎过的地方灶坑逐日增加,以为汉朝的援兵已经来了,不敢贸然行动,而虞诩则轻而易举地到了武都郡。
羌人见汉军这么快就进入了武都郡大为吃惊,随后发动猛攻,一连几十天。虞诩在城中指挥,眼见敌人强悍而且兵多,还是决定用计谋取胜。在羌人发动新一轮攻势之前,虞诩吩咐下去,凡是射程远、杀伤力大的强弩暂不使用,羌人来攻,只用射程近的弓弩。果然,羌人来攻,却见汉军射来的弩箭没有此前的强劲力道,便都以为汉军虚弱,纷纷杀到城下。这时候,汉军才奉虞诩命令,抬出强弩,二十名射手一起射一个羌人,本来距离就很近了,又是集中射杀,不幸成为目标的敌人无不应声而倒。
如此这般来回数次,羌人在不远处看这番表演早已是瞠目结舌,以为汉兵如此众多,心生惧意,纷纷传说,更惊恐不安,准备撤走到其他地方。这仍然没有逃出虞诩的计策,他估计羌人差不多要大举撤退,便精选五百战士提前埋伏在羌人必经之路上。羌人走到这条路上的时候,伏兵出其不意地予以有力的击杀,大破逃敌。虞诩带着将士使武都郡转危为安,百姓也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心得
之所以调虎离山,是因为山林中的老虎具有强大的优势而十分威风、无所顾忌,一旦走出山林,便有被擒的危险。每一个走出家庭、学校的人都好比离开山林的老虎,应当认真考虑自己的处境,说话、做事需要讲究计谋,一味地直来直去、心直口快,很容易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甚至因此树敌。
来源:漫画《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