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一位年迈的波兰钢琴家维托尔德,在一次受邀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音乐会中,邂逅了一个名叫比阿特丽兹的女人。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她已婚,比波兰人小20多岁。
波兰人不停地追,女人欲拒还迎。她理性上拒绝,感性上又无比享受男性的迷恋和充满爱慕的凝视。
两个人的行为举止含蓄又克制。然而,该发生的还是都发生了。最后,她抛弃了他。
看起来,这只是个婚外恋的故事,平平无奇。
然而,在J.M.库切(J.M.Coetzee,1940—,南非作家)清冷、简洁有力又隽秀的文笔下,无形中有一种力量不断地推动着读者去读完整个故事,就像与作者一起参与了一场解谜游戏。
这个女人嫌弃这个男人——他苍老的模样,他的假牙。他弹奏的肖邦与女人心中的肖邦相去甚远,他根本就不配被称为钢琴大师。此外,女人还很讨厌他在表达上的过分的字斟句酌。
两人的交流通过非母语——英语,交流。这意味着,有时候会词不达意。
她打心底也不相信男人爱她的理由——“你让我感到内心平静。”
女人觉得虚假,在这个爱欲消弭的时代,怎么还会有纯爱战士,爱情的信徒?
她一边理智地无视波兰人对她的追求,一边又如神经质般从波兰人的邮件、言谈中寻找爱她的证据。
作为一个年到中年,已婚的女人,居然还有男人愿意因为纯爱而为她赴汤蹈火——比阿特丽兹对自己的魅力感到——无比的骄傲,心中的冷笑也是对出轨丈夫的反抗——虽然这对夫妻维持着表面的爱意和热情。
这部小说诞生于库切80多岁,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似乎是,文学大师库切通过文本的方式对世界的审视——不同代际的人对爱的理解,不同的语言导致的思维差异,记忆在岁月中的变化,以及浪漫主义的逐步暗淡与消费主义的崛起。
故事的最后,女人比阿特丽兹(Beatriz)在波兰人弥留之际用母语给她创作的爱情诗中,仍在寻找她是他缪斯的证据。就如同男人的精神导师但丁对自己的灵感女神比阿特丽斯(Beatrice)的爱一般。
女主内心的疑虑、纠结、拉扯、内耗,以及意识流,都在叙述者极简的表述中呈现的淋漓尽致。文本之间的留白,又似乎是库切故意留给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波兰人代表“旧”,女人代表“新”。两个时代的冲突与碰撞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完美的展现。
不同的读者对这部小说有不同的解读。或许,库切在告诉我们——纯粹的爱可以跨越年龄差距,语言障碍,甚至超越生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