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岁月

作者: 醉古雅集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21:39 被阅读491次

                  一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 

                        熊新发

      公元一九六八年秋冬之交,当年我是68届枝江一中毕业的高中生,我的胞弟熊新友,68届董市中学初中毕业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董市镇这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老街的居民们,十分听党的话,对党的政策向来是百分之百执行。尽管我是长子,还有二弟,都下农村父母有太多的不舍,但下乡是必须的。当时一起毕业的同学,一个也见不着,可能各自都在找自己的门路吧?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洗礼的我,心中忐忑不安,一个人沿着长江边漫无目的的从下街往上街溜达着,没有同学,没有伙伴,显得十分孤独,无助。贫困家庭出生的我,对前途、理想,向何处去,十分无望!更担心全家都下农村去了,我们四兄弟怎么活下去?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江泛黄的江水不知疲惫地飞速流淌着。秋汛刚过满满地一江水好像在向我招手。刚好走到住在上街头河边高长平同学家门囗,从上街头矶头冲过来的长江水特别的湍急,我一跳下去保准会没命。这个念头忽然一闪而过!我顺手捡到一个瓦片,用吃奶的劲向河中打了个漂漂,跳了一下,二下,三下半,瓦片随着三个半水泡沉下了江底。我可不傻!我死了也不就像这个瓦片,街上的人最多议论三天,熊长焕的老大怕下乡跳河死了。也就悄无声息了,什么作用都不起。这一趟河边漫步,坚强了!我怕父母怕事报名下乡幼稚地偷偷把家里的户口薄悄悄藏了起来。街上胆小的抗不住的走了好几家,全家搬到乡下了。令人窒息的空气腥风血雨般过了几个月,情况有了缓和,可以不全家下了,但应届毕业生必须下。可随集体一起下由镇政府安排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投亲靠友。我的父母心疼我们怕我们集体下乡会吃苦,决定送我们兄弟俩回老家百里洲熊家河投亲靠友,并且派婆婆杨承英随我们一起下,专程给我们兄弟俩烧饭。

            一,插队老屋熊家河。 熊家河位于上百里洲同意公社,周围分布有胡家河、鲍家河、李家河。相传熊家河的熊氐宗族是明朝年间熊家祖先从江西迁移至此。全村几百号人都姓熊,外姓人没几家。族长是我喊大爷爷的熊家荣。这位老人蓄着八字胡,浓密厚黑的眉毛挑出几根长寿眉,眼睛炯炯有神,面容透出几分威严但又显得慈祥。让人肃然起敬。熊家辈份清晰有序。熊氐族谱规定的辈份为二十个字:大国洪开运,世家长发祥,承先思继学,万代永祈昌。我们的爷爷有三兄弟,爷爷是老大,叫熊家松,二爷爷熊家伯,三爷爷熊家春。我从一出生就没见过爷爷,听婆婆说爷爷喜欢喝酒,有钱就买酒喝,50岁左右身上长恶疮叫长背花不治身亡。按现在根本就不是大病,应该叫背部浓肿,擦点药打几针消炎针就会好。可惜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能让我看到爷爷。婆婆叫杨承英,我出生时婆婆还不到50岁,但她从没想到再嫁,永远无怨无悔地操持着家务,帮助把我们四兄弟拉扯成人。三爷爷熊家春解放前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听说刚结婚没几天就被国民党抓走了,剩下么婆婆独守空房。解放后么爷爷也没有消息,想必是在战争中当了炮灰被打死了,至今也渺无音信。后来么婆婆改嫁了,嫁给了付家渡的姓付的么爷爷,这个么爷爷对我们很好的,比亲爷爷还亲,我父亲也十分喜欢么爷爷和么婆婆。熊家河的老屋爷爷三兄弟留下了三间瓦屋,这三间房想必是爷爷们的父亲盖的,我们下乡之前二爷爷一家住着这三间房。刚解放土地改革时我们是有土地证的,土地证上记截着户主杨成英也就是我婆婆,还有孙子熊新发,分有二亩多地,这份土地证十分珍贵,至今我还珍藏着。我们兄弟俩要回老屋,二爷爷给我们腾出了二间房,堂屋和靠西头的卧室。

            二,自己动手建新家。六八年十一月一个晴朗的上午,我父亲领着我们兄弟俩,还有 婆婆,挑了一担被褥行李,从董市街上坐渡船悄无声息地渡过长江,步行了四、五里回到了老屋熊家河。不象董市镇政府组织的集体上山下乡敲锣打鼓地欢送。我们兄弟俩下乡没有人欢送也没有人欢迎,一切平静坦然 。到了老屋首先是修理住房,老屋是建在屋台子上的,可能是为了防洪水,从屋后起土筑成高台,每家的房子都建在高台之上,屋后起土的地方被掏成了大堰塘,生活用水都来源于此。父亲心灵手巧,领着我们从屋台子下的堰塘里挖出塘泥,把老屋子漏风的地方加上高梁杆,再用塘泥一糊,室内贴上废旧的报纸,半天功夫,屋子收拾得密不透风,涣然一新。室内支了两张床,一张婆婆睡,另一张我们兄弟俩睡。在床前一个老旧的条柜的空处,我拿出早已买好的《红色娘子军》剧照图片,一张张贴满,漂亮丰满的吳琼花垫着脚尘站立在我们面前,顿时卧室里充满了生机。

    芳华岁月

    买来的锅灶放在堂屋,堂屋变成了厨房和饭厅。一个有老有少的温暖的新家建成了。

          三,队长给我的震撼。 第二天下午,父亲领着我们兄弟俩到生产队报到。队部离我们老屋没多远,百多米就到了。这是一栋刚盖不久的仓库,红色的机瓦屋顶,白色的墙壁,枣红色的木门。中间是一间很大的仓库,两头一边是保管室,另一边是生产队办公室。撞进眼帘的是一个五十多岁,满头银发,红脸膛,微笑中露出慈祥又刚毅的眼神,身材壮实衣着朴实的聪慧干炼的农民形象,他就是队长。“两个小伙子身体挺不错的!我们这个队叫新华四队,是大队里的先进,你们来了我们欢迎!明天就开始上工,每天干什么都会有文成队长通知。"我两眼紧盯着队长的满头银发,琢磨着他简单而又命令式的谈话,眼晴好奇地扫了一眼办公室,窗外一缕阳光正侧射了进来,红漆的门窗,红色的办公桌,和坐在桌边满头银发的队长,组成了一幅美丽合谐的图案。忽然从脑海里涌出了“人民公社似天堂”这样一句描述,使我对农村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渴望!

    芳华岁月(作者收藏的人民公社万岁大瓷瓶)

    这幅美图在我脑海里铭刻着至今记忆犹新。队长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睱想!现在叫文成队长给你们称两担柴好烧火,抓紧去吧!站在一旁的文成队长笑嘻嘻嘻地看着我们,走,我带你们挑柴去。后来才知道文成队长是副队长,叫胡文成,也是队委会唯一一个不姓熊的。他是个老好人,从来不当家,总是按照队长熊发松的要求把整个生产队的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熊发松队长虽然年纪比我大许多,但他和我平辈,按辈份我应该叫他哥,但从来没有叫过,也不敢叫,他虽然每天也和蔼可亲,但全队人都怕他,尊敬他,因为他领导的四队是全公社收入最高的,社员的滿意度也是最高的。文成队长从队上仑库旁边的棉柴堆上给我们拉了几大捆,我根本无从下手,还是我父亲亲自挑了几趟才挑完,够我们烧个把月的。

          4,熔入农村生活。俗话说在乡随乡,从高中生到当农民,这个转变过程对于我们两兄弟来说比较轻松,只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没有做不好的。主要生产工具都是父亲从董市农具厂买了带下去的,锄头、铁锹、镰刀、锨盘、梿枷,一应既全。需要添置的都是住对门的表叔,我们叫长美大爹的帮助弄的。长美大爹叫熊长美,是父亲的表弟。熊长美是个典型的朴实酣厚的农民,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耐劳像头老水牛一件默默地耕耘。他从屋后的竹林中砍了几根竹子,利用雨天划篾片给我们做了两副粪筐。砍了几根树做了两条扁担。把需要配上把子的工具全配好了把子。还叫我们编网做了个抓鱼的赶网!冬天上工晚,文成队长站在高台子上喊话派活:今天上午男将往大田里运肥料,女将到大田里施肥!得到命令后,全队所有劳动力都会自觉地拿起自己的工具按要求出工。我们兄弟俩队长照顾,跟妇女们一起干轻活,因此也不十分累。每天出工自己要登记干的什么活,一个月了与队上的会计对一次工分。男劳力每天十分,女劳力每天8分,队上评工分时大家说我弟弟踏实肯干,每天评8分。说我没他行评了7分。这种状况持续了半年多,最后我们兄弟俩都变成了硬劳力每天评十分。在队上干了一年,扣除各项开支,兄弟俩赚了九百多元,是父亲去结的帐,有付出就有收获,我们不再吃闲饭,也能为家庭做贡献了。

            5,婆婆的坚强和奉献。婆婆杨成英随我们一起下乡时已六十多岁了,她是19O5年生人。但我从没感觉她很老,只感到她从不觉得累。我是婆婆从小帶大的,小时候我和婆婆在老屋住过一段时间。印象最深地一次是l954年冬天,快过年了,我和婆婆要赶回董市过年,下了几天的大雪终于停了下来,天灰蒙蒙的,到处一片白茫茫的。当时我5岁,跟着婆婆从坝洲尾坐渡船过河回董市,婆婆背着一个装满花生的布口袋,带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踏着晶莹的积雪,走一步雪地会嘎嘎地响,刚走出熊家荣大爷爷的屋台子旁,后边的大田边上卧着一只灰黄色的大野兔,它在雪地盘了个窝,园园的堆着一圈雪,兔子正在睡觉,我赶快喊婆婆!有兔子!婆婆是小脚,赶上几步,站在兔子旁,楞了一下,用肩上的布口袋狠狠地向兔子砸去。兔子被砸醒了,腾的一下,跳出兔子窝,一瞬间跑出十多米停下来向我们张望,看来它沒有把我们这一老一小放在眼里。这个画面一直存在脑海里有60年了,不写出来不吐不快。我上枝江一中,星期天回董市婆婆会准备一个大瓶子用油炸一满瓶钮扣大小的松树菌子带到学校,一吃一星期,那种美味真的是美极了!我们兄弟俩下乡了,婆婆又跟来服伺我们!我们兄弟俩上工了,回来时婆婆在我们的屋后面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很大的园园的坑,我问她挖了干啥?她说做个厕所。我们下乡好长一段时间,上厕所都是上二爷爷家的厕所,不方便也还不能自已积肥,队长给我们分了一块菜地,种菜还要浇肥,婆婆动上了脑筋。坑挖好了,婆婆先用石灰撒在土上面,然后用大木棒使劲将土夯实,晒了两天后摸上水泥,水泥快干时用一块大鹅卵石在上面用劲擦,晾了几天,又用高粱杆在粪坑周围圈起来,找来几根大树枝顺着屋沿接下来,上面盖上油毛毡,一间挡风避雨的自家厕所建成了。至今我还记得婆婆用洗衣服的棒槌捣土坑的镜头,这可是60多岁的婆婆呀!能干得让我们感动。每天我们兄弟俩收工回来,可口的饭菜都在等着我们,一吃完碗一放,婆婆就会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脏了破了婆婆会补好洗净等我们换着穿!三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渡过,我们享受了婆婆给我们的幸福!

            六,同意公社新华四队棉花播种现场会。69年4月,正值中共九大召开,为了掀起抓革命促生产高潮,公社决定在我所在的新华四队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头天晚上,在生产队办公室里昏暗的马灯下,队长召开队委会。我不是队委,队长要求我抓宣传,被邀请参加对我来说有点神圣的队委会。我坐在妇女队长熊新改旁边,只是听安排,我的任务是完成仓库山墙靠路边办黑板报,还有在棉花地路两边供参观的范围插上各种彩旗。这次会议被录入了脑海成了永久的记忆。经过几天的筹备,会议按期举行,公社的大喇叭欢快地唱着歌:"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公社的青藤连万家,齐心协力种庄稼"。我办的黑板报十分醒目,路边彩旗飘飘,棉花地里一望无涯的棉花苗整齐划一排着队接受着参观者的检阅,地里的泥土一小粒一小粒地依偎着,见不到一个小土块。参观者赞不绝口,真是精耕细做呀!这个队真了不起!他们看到了差距,现场会是成功的。我看到队长脸上洋扬溢着自负的笑容,还有民兵排长胡庆美骄傲的笑脸,这都是大家的劳动成果啊!

          七,丰收帶来的喜悦。端午节前后是麦收的季节,百里洲这个长江中的宝岛带给了我们肥沃的土地,帶给了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金色的麦浪滾滾,麦香一阵阵向人们袭来,农忙到了。麦收开始了,在长美大爹的指导下我们兄弟俩磨了半天的镰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刀磨快了好收割。全队男女老少齐动员,老把式赶着牛车,壮劳力拉着人力车,人人都拿着镰刀,提着茶壶,向队里最远的大田开去。

    芳华岁月

    大家一字排开,一人两排麦子,只听见镰刀挥舞割麦的"刷.刷"声,每个人都攒足了劲,低头弯腰挥刀前进。刚开始没觉得吃力,一股劲地砍,十多分钟后腰开始酸了,想伸伸腰。抬头一看有许多人在我前面十多米了,他们割的真快!再看看我的旁边原来是庆美大爹,民兵排长。他是副队长胡文成的长子,爱上了我们熊家我父亲的表妹熊长英,熊长英是独生女,胡庆美就倒插门当了女婿。民兵排长干活是一员虎将,再艰苦的活他都能完成。他抬头看了看我落后了,二话没说把镰刀向我这边挥来。我一看他割了4条,我才二条,多干我一倍。又帮我完成一条。这个地真长呀,望不到边,我弯着腰,拼命地往前赶。边割还要边捆,方便牛车运输,而我捆不好,捆了也不结实。这个打捆的活庆美大爹也给我包了。几百米长的麦田终于到头了,我的腰啊!想直都直不起来了,这是我下农村唯一的一次割麦子,也是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宝贵的收获。大田割完了转战小田,并且抢着往回运,我被抽到干装车这个活,用扬杈杈住麦捆,举到牛车上,牛车上装车的是个技术活,装歪了拉不走,装少了耽误工,只有像庆美大爹这样的人才能胜任。装得又多又稳又好拉,否则牛拉不动啊!拉回的麦子全堆在仓库门前的谷场里,谷场在收割前都经过清扫,碾压,凉晒准备好了。连续几天的收割,凉晒,脱粒,扬锨的连环工作,做到了颗粒归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队人都笑了。

    八,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已是秋天了,队长熊发松找到我们兄弟俩,说,交给你们一个政治任务,由你们兄弟俩组成新华四队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说完,递给我们一个铁皮话筒,要求每天晚上七点半至八点定时用土广播宣读毛主席语录。当天晚上,我们兄弟俩就开始了半年的毛泽东思想宣传,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风雪交加,从没间断。新友说大哥你的文化水平高,你广播,我给你打电筒照明。当时农村没有电,全村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必须要有一个人在旁边照明才看得见字。我俩爬上旁边全队最高的高台子上,话筒对准公社所在地的方向。因为同意公社驻地就在五队和四队之间的高台上办公,我理解队长主要是做给公社看的。新华四队毛泽东思想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了,我扯大嗓门,嘴对着话筒大声地 喊着,借着弟弟熊新友打着的手电光朗诵着毛主席语录,每天三条语录,天天坚持。快过年了,队上决定给每家每户都装上电喇叭,并设立专人负责,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的弟弟熊新友,下乡前他跟着隔壁的修钟表的罗大车当学徒学习过雕刻印章,心细手巧,他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很快他就完成了给全村装广播的任务,并与公社的广播站连网,我们新华四队毛泽东思想广播站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九,弟弟被招工,我赴东风渠。我们兄弟俩下农村已渡过了两个春节,我的小学同学苏友谊带着招工任务来到了我们队上。他的本意是想来招我的,他是枝江县建筑公司的,我上枝江一中的校长龚尚绪已调到该公司任总经理。我打心眼里不愿意上县建筑,我想跑远点,越远越好。我弟弟愿意,家里人也支持,两兄弟在农村先出来一个也好。这样,我弟弟下乡2年多后被枝江县建筑公司正式招工,一直干到退休。建筑公司有我许多同学,付长生,汪时生,黄长春等。弟弟走了,我一个人留下了,并没有感到孤独,队里投亲靠友的知青还有从四川宜宾来的胡晓云,枝城来的鲜于开清。当时东风渠水利工程上马,我和胡哓云被队上派往东风渠建设工地。我们新华大队共去了20多个民工,被分配住在宜昌县分乡区黄花场二大队三组。这个地方风景很美,紧靠在很高很高的东岩山下。东岩山顶部有一趟几十米高的绝壁,绝壁是红色的火烧石,特别是晚霞一照,红彤彤一片,特别富有诗意。我们的房东有一排很大的土墙屋,房屋前有一条从东岩山上流下来的大水沟,山泉水川流不息。我们住在这家农户的堂屋里,打了二趟地铺,晚上下了工20多人一个挨一个睡在地铺上也很暖和。上工主要是打炮眼开山炸石,要炸出一条通道,炸出的石头往山沟里运,填平山沟建成拦水坝。几个月里我学会了打八镑锤,打炮眼,放炮。民工连看到我和胡哓云力气小,安排我们俩每周拉车到黄花场拉一次柴油,柴油拉回来配上木锯沫和硝酸铵,放在锅里小火慢炒,制成炸药炸石头开山用。从工地到黄花场不是很远,七、八公里,由于是山区,一会上坡,一会下坡,我们学会了放飞车。把人力两轮车手扶的两个把手上系上一根长绳,调整好高度恰好让驭车手坐上脚能垫着地,车子底部加上一根稍长一点的大木棒作为拖梢,便利加速减速和转弯。从车头上部锁一根长绳子便利后边的另一个人用身体的重量把车子前部腾空方便前面的驭手驭驶。遇到下坡可以滑得飞快,平地前边人用脚蹬地也能前行,虽然危险,由于山区汽车跑的少,真还沒出过一次事故。驭飞车两个人轮换着来,平添了很多乐趣,也增进了我俩之间的友谊。值得一提的是有天晚上下工后,几个青年人约我到对面弯子里找当地名叫易瞎子的人算命,说他算命特别灵。我将信将疑地和他们摸黑来到了易瞎子的住处,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长脸的易瞎子显得十分成熟,快五十岁的年纪,说话慢条斯里。你们几位谁先问?最先问的叫胡世池,他报了生辰八字。易瞎子打着手势推算,说道"老弟,你近段运程遇白虎星,诸事不顺,拉车掉到岩里哟!算你这命我不收钱,你自己当心哟!话音刚落,胡世池面色惨白,呼吸紧张!我也暗自为他捏了一把汗。原来当天下午上工时,他拉着筑坝用的石头从山上往下拉,由于是下坡速度快来不急转弯,直接连车带人从坝上冲了下去,好在把手结实,人卡在把手下,费了多大劲才挣扎起来。我心想这瞎子怎么这么准呢?接着算的是九队的一个青年,易瞎子说他走桃花运。也说得挺准!收了他五分钱。轮到我了,易瞎子说你的命好,我要收你两角钱。我说你直说我听听,他说你不是他们一起的人,要不了多久就要出远门参加工作,工资还高哟,最少30多块,你命里是大学生,晚年幸福有钱花,68岁是个坎小心中风。你的寿延长!我给了易瞎子两角钱,希望他说的是真的,也希望我早点离开农村!说来也巧,不到一年,我被招工到襄樊铁路分局当装卸工,工资32.5元。被易瞎子说中了!后来在襄樊铁路分局党委办公室工作期间读了中央党校大专,园了大学梦。退休前后下海经商也真的有钱花。今年68了,坎也过去了。我要继续超越,确保身心健康,安渡晚年!

            十,参加焦枝铁路大会战。1969年底,毛主席发出号召,三线建设要抓紧。我随着百里洲民兵团新华民兵连来到玛瑙河畔的紫荆岭,参加焦枝铁路会战,任务是修建紫荆岭火车站的土地平整工程。工地上有两座小山包,我们要迅速用我们的双手把这两座山包铲平,运到旁边的沟里,形成平地。工具就是铁锨和人力板车。我们把这两座山叫太行山和王屋山,要向愚公移山那样用人定胜天的精神迅速完成。工地上红旗招展,标语牌十分醒目,毛主席发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始终在山头边竖立着。高音大喇叭连续𣎴断地播放战地歌曲,和各连的工程进度,以及由各连的通讯员撰写的好人好事表扬稿。革命的精神鼓舞着参加焦枝铁路大会战的民工们。我当时个子不高,身体比较单簿,大多数时间是用铁锹往车上装土,车少人多,要求要多拉快跑赶进度,人人都干得汗流夾背。有时我也主动要求拉车,手扶着两个车把,肩上背着固定在车上的拉绳,身体拼命地用力往前倾,脚使劲地蹬着黄土地,再加上车把两边各有一人助推,装满黄土的人力板车飞速向目的地飞奔。一趟一趟又一趟,装运着黄土,铲平了一个一个小山堆。日复一日,从早到晚,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听到广播里表扬新华民兵连的播音员银铃般清脆的嗓音,大家跑得更快,更欢!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是当时参加焦枝铁路会战全体民工的精神状态。

    在我国铁路的建设史册上,记载着这么一段重要史实:从1969年11月到1970年7月,在河南省焦作至湖北省宜都,几乎纵贯豫鄂两省全境、长达750多公里的筑路工地上,百万工人和农村公社社员,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只用了8个月时间便修通全线,这便是因创造了我国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而鼎鼎有名的焦枝铁路。我有幸参加了这场会战,虽然只有几个月,在我人生的阅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我成为铁路职工奠定了基础。

          参加焦枝铁路建设大会战三个多月后,我接到大队的通知,上付家渡轧花厂当季节工。渡过了三个月,大队又通知我回大队新华小学担任三年级代课教师。当一学期完成的时候,接到生产队的通知,我被武汉铁路局招工了。

    芳华岁月

          从1968年11月下乡到1972年2月被招工,三年零三个月的知青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对我一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我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优秀品德。使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在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能够从容面对。使我对伟大的祖国更加热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感情!由下乡前的犹豫徬徨,到成熟坚定,由一名幼稚的青年学生到一名独立的普通劳动者。晒黑了脸膛,炼就了红心,铸就了火红的青春,实现了质的飞跃!

              于2018年元月28日襄阳文人会馆完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cp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