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
为什么要心血来潮聊一个这么矫情的话题?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身边,还是社交产品接触的用户,好像多了很多自称“缺乏安全感”的灵魂。
恋爱分手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说“性格不合”,还没恋爱的时候,大家又普遍爱说“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成了社交场景下救场的口头禅,成了一个看似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既然是社会现象,背后一定有一系列的社会事实和社会心理作支撑。
那么,这些社会事实和社会心理是什么?
基于这点好奇,也就有了昨天在朋友圈发的一份并非严格意义的问卷调查。
问卷很简单,三道题,其中一道填空题吓到很多人,导致问卷只收集了47份,不过还算个不差的样本量吧。题目少,再加上小程序无法作交叉分析,也只能简单加工一下了。
男女样本量接近,分别为53.2%,46.8%。
对自我的安全感评价如下图,缺乏安全感的人占多数。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是生理需求以外的另一个基础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远古狩猎采集时代,人类的安全需求更多的是指人身安全,安全感来源于健强的体魄/锋利的工具/安全的洞穴,以应对自然灾害/凶猛怪兽/疾病等。这个时候,安全感主要是生存性的,应对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相对可预期/可把控的。
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的安全感除了生存性的需求,更多来源于一些社会性的维度,比如情感/文化/群体关系/政治等。因为加入了社会人这一复杂性变量,反而让人类对安全感的掌控性变弱了。
社会在保护人类安全方面的系统建设方面一直在进步,人类反倒觉得更没有安全感。当然,所谓的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个表象,个人认为,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对安全感的掌控性变弱了,所以就“缺乏”了。
所以,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就变成了对安全感的掌控性变弱的问题。
为什么掌控性变弱?
除了刚才提到的社会这一复杂性变量的前提以外,人类的社会心理层面也有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
人类的“受保护心理”,内心深处大家都希望得到被保护,自己可以更好地自由飞翔,飞翔的过程中受挫,也有人一同承担风险,多人承担总好过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吧。
人类的“不自信心理”,这个尤其体现在感情上,把安全感过多地寄托在对方身上,当对方有那么一点点神秘的时候,缺乏安全感的萌芽就出来了,也就有了所谓的感情上很敏感。
社会急剧变化下的“失控心理”。有人说,以前是十年一代,现在三年就有代沟了,社会变化太快,竞争太激烈,等你回过神来,又一个时代过去了。变化,裹挟着风险,风险带来了冲击,冲击造成了集体性的失控,有人选择逃避,有人继续坚守,无奈守着这一片看似属于自己却又摸不到边的天空,默默忍着。人类的心态慢慢归于中庸,也可能源于此。社会不断进步了,人类的心理越来越没有着落。
我们看看,朋友圈的人怎么理解安全感的。
总体而言,大家对于安全感的定义主要落在经济/情感/社会关系/自我认同与实现四个维度(如下图),符合预期。经济/自我认同与实现方面,男女无太大差异,但情感方面的安全感女性的依赖性更强一些,而社会关系方面男性的依赖性更强,源于社会对于男性的差异化期待。
经济上缺乏安全感,源于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虽然谈钱伤感情,但如今的社会没钱tm什么都干不了啊。但经济真的能带来绝对的安全感吗?知乎上有个说法,在金钱上寻找安全感,不太靠谱,因为欲望的深渊没有边际,多少才算有安全感,到达一定的经济阶段,欲望的驱使,缺乏安全感的程度依然未减,因为你对标的对象变了。
情感上缺乏安全感,源于过多依赖,没有自我,以及不自信。“有了Ta,Ta是天Ta是地;没了Ta,天地都崩塌”,这样的写照很常见吧。有句话讲得好,“孤独是寂寞的归宿”,最后人还是孤独的,与自己作伴,在自己身上找安全感才是归宿,只是,不可否认,人一旦入情了,再宏大的道理也挡不住他扑上去。
社会关系缺乏安全感,源于信任建立的难度。信任的前提是认同,我认同你可以很简单,但也最难。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关系被虚拟的关系一层层地渗透包围,关系网络变的复杂,关系的稳固性却不堪一击。以前一生只爱一个人,现在说爱就爱,说不爱就不爱。时代不同了,社会的观念多元化了。
自我认同与实现方面提高安全感,得益于自我对于现实与未知的掌控性,自我的掌控性的前提是自我认同,只有认识了自己,接受了自己,才会让自己更加豁达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迈进。
好像…越说越鸡汤了,就此打住吧…
最后,贴一下大家对于安全感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