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曾经做过的善事,是否件件都记得?

你曾经做过的善事,是否件件都记得?

作者: 第五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05:55 被阅读0次

    《历史因果录》

    李大亮,唐初名将。

    李大亮早年任职于隋军,有一次与李密的起义军交战后失败,同辈100多人都将被处死。但是义军中的一个首领张弼认为李大亮很特别,于是单单释放了他,两人一番交谈后建立了友情。从此他们再无见面。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大亮投奔唐朝,任土门县令。当时正值饥荒,又加上盗贼抢掠,李大亮卖掉自己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百姓后再劝他们开垦田地,结果这一年大获丰收。

    不久朝廷因功赏赐给他100名奴婢,李大亮对他们说:“你们多是士大夫的子女,国家破败才流落至此,我又怎么忍心让你们做奴婢呢?”说完把他们全部放走了。

    贞观八年,李大亮因功进爵为公。他却把受赏赐的千段布匹、奴婢150人全部送给了亲戚,还用自己的家财收葬了宗族中没有后代的30多名亡者,一时传为盛事美谈。

    贞观十七年,李大亮身兼三职,宿卫两宫。他每次值班宿卫时都通宵不睡,深得唐太宗信任。唐太宗甚至说:“你值班宿卫,我就能通宵安睡了!”

    唐太宗外出时,大多是派李大亮留守京城。虽然位居高位又如此被信任,但李大亮依然谦恭谨慎、朴素节俭,待兄嫂如待父母,他的妻子儿女也从未见到他有懈怠的表情。

    不过李大亮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

    他长年寻找昔日的救命恩人兼好友张弼,却怎么也找不到。此时的张弼其实也在朝廷任职(将作丞),不过二人官职悬殊。而张弼也不愿提及昔日对李大亮的恩情,怕李大亮知恩图报,因此故意隐藏这段往事,也故意躲避着李大亮。

    终于有一天,李大亮在路上认出了张弼。他一把抓住张弼的手,顿时就哭泣起来,觉得找到得太晚了。随即要把自己的家产大多都送给张弼,张弼断然拒绝!

    李大亮于是又向唐太宗请求说:“臣能有今天的荣耀,全靠张弼当时救命之恩。我请求将自己所有的官爵,都转授给张弼!”唐太宗于是升任张弼为中郎将,不久又任代州都督。当时人们都称赞李大亮不忘旧恩,同时更称赞张弼施恩不自夸。

    李大亮59岁时去世,去世时家中甚至都没有珠玉可以放在嘴中(当时习俗),只有五石米,三十匹布。而被李大亮生前抚养、把他当作亲生父亲一样前来守孝的却高达15人!

    顺便说一句。

    李大亮半生寻找救命恩人、倾尽家产官职相赠,已是世间罕见。谁知张弼施恩不图报、悄然躲避多年,这更是绝世风采!

    不过,纵然张弼刻意隐藏,冥冥之中他们依然在茫茫人海中重逢!可见,世间的善行即使自己不提及,即使他人不知道,冥冥之中也自会为你铭记!可见,世间的善举即使自己不图回报,冥冥之中也自会有所回报!

    由此反观我们,我们是否在心中都记着自己曾经做过的善事?帮助过多少人,出过多少力,在哪烧过香,在哪捐过钱,何时印过经,何时塑过佛像,念过多少佛,读了几遍经……

    我们是不是件件都记得,事事都如数家珍?我们是不是偶尔或者经常想起,这些年我们做过的那些“功德”?是否会期待着这些功德在未来的某一天转化为“福报”?假如我们和李大亮相比已是自叹不如,那我们和张弼之间又还有多少距离?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涌泉相报。

    对于曾经和未来的善,应无所住。

    (史料选自《旧唐书·李大亮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曾经做过的善事,是否件件都记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hw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