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颀的春秋笔法——唐诗共读打卡第5日

李颀的春秋笔法——唐诗共读打卡第5日

作者: 笑春风ma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19:38 被阅读0次

    古从军行 李颀

    2020-5-16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阅读点滴】

    李颀的春秋笔法

    李颀(690?—751?),字、号均不详,汉族,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寄籍河南颍阳颍川(今河南许昌市),唐代诗人。少时家本富有,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在今河南登封)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从军行》乐府古题,多描写军旅生活。李颀的《古从军行》则是借古讽今,为了避免文字上的忌讳,加上一“古”字,免遭文字狱。诗歌起笔即切入主题。“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烽火台是古代的观察哨所,西汉时,“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大约此处的军营就是“百里一城寨”的处所吧。也就是说,这个军营需要防御左右各五十里的边境,责任不可谓不重大了,一旦敌军突破,就可能长驱直入,让人胆寒。烽火台遇到警情,白天燃放狼烟,夜晚燃放火焰,这样才能让5里之外的烽火台看见,因而此处的烽火,事实上是指狼烟与火焰,也就是白天和黑夜都在瞭望,防止敌人骚扰和侵略。战士们随时保持战斗状态,将马匹吃饱喂足,随时准备出征——“黄昏饮马傍交河”就是保证战马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吧。

    前两句描写了军营生活紧张,军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情节。“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军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睡眠不深,夜幕之中,听见行人(更夫)敲击刁斗、万里风沙索索之声。前三句诗人对军营的实写,第四句就是诗人的发散思维了,由风声、刁斗声而引出了琵琶声。“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公主的幽怨有琵琶解闷,将士们面对的呢?

    接下来四句就是将士们面对的军营生活。荒野万里,雨雪纷纷,大漠辽阔而又冰冷,悲壮至极,以至于“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本地大雁都禁受不住如此寒冷、恶劣的生存环境,哀鸣着夜夜南飞了。本地人呢,余下的就是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这两句太形象,刻画边地艰辛估计无处于此了。

    边地艰辛,胡雁南飞,但戍边将士却没有这么幸运了。“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轻车,是指轻车将军,此处代指将帅。据《史记•大宛传》: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善马,因饥饿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就是帝王为了一己之愿,哪怕牺牲万千性命,也要实现自己愿望之心态,将士们无法回归,跟随将军戍守边关,等待着“明天与意外,不知哪一个先来”的凄苦环境了。末二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太戏谑讥讽了,葡萄来了,性命丢了,只是丢掉的是将士们的性命,统治者却品尝着酸甜的葡萄。

    李颀的介绍不多,这首诗据说是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诗人此时应该隐居于东川别业时段。没有看到李颀的边塞宦游生涯,但他却是公认的边塞诗人,只能说,在他的一生之中,某个时段到过边塞云游,才会留下“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深刻印象。

    这首诗歌也给人一个印象,边塞军营驻扎之地有山有水,但没有人/老百姓(万里无城郭)。老百姓都逃难走了吧,毕竟谁也不愿意出长期经受战乱的骚扰,胡人事实上也不愿意,因而才会有“胡儿眼泪双双落”的悲凉。末二句的性命与葡萄的对比,则更增将士们的“幽怨多”。大约这也是文人的春秋笔法吧。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音节铿锵,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咀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颀的春秋笔法——唐诗共读打卡第5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ir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