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名字吸引了,皮囊?皮囊!这两个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搅动人心。这是一本什么书?作者又有何经历?又会说出什么搅动人心的文字?
韩寒在《编者按》中说,“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会讲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一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到达更快。”我阅读时就这种感觉。
读《皮囊》,在蔡崇达的故事中读到了自己,读到了自己身边的人,读到了他们在命运浮沉中的不甘与挣扎,读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琐碎慢慢麻木了自己的皮囊,有时甚至失去了痛感。理想的执着被现实的凄风苦雨击打地碎了一地,从没想到要拾起来,沾沾补补。
那些文字,像一根根针,在刺穿自己的皮囊,刺疼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开始反思生活,想想身边人的生活状态,想想自己在夜深人静之时对生命的反思,慢慢理解了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更多的灵魂。
《皮囊》中那个如石头一般坚硬的阿太,是她让我明白生命中的舍与得,历经生活才明白阿太那句:“我们的生命本来轻盈,都是这肉体呵各种欲望的污浊給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中母亲对房子的固执甚至偏执令人不解,文章开篇就说:“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将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迁掉。”在旁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母亲为什么要做?当作者为我们梳理一遍母亲的故事,我们才明白了那曾经是父亲对母亲的许诺。母亲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父亲的梦想,表到自己的爱情。
原来所谓的没有意义和价值只是我们旁观者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考虑,而没有站在当事人的立场。生活中,我们总自以为是的以为着我们自己的以为,没有经历他人的经历,就对他人妄自揣测,妄加评论。
读到这里,总能想到我们的父母,相处一辈子,没有说过我爱你,他们的爱情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每次父亲吸烟,母亲总是反复唠叨,有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大声呵斥;有时气得咬牙切齿……每次这样,父亲都像犯错的孩子,任母亲动用所有方法从不狡辩。因为他慢慢明白,那是母亲对他的关心,也是母亲的爱情。
《残疾》是最打动我的一篇,作者像一个外科医生,一刀刀划开父亲残疾后的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主角父亲。父亲的灵魂屈居于一个他不能只有支配的皮囊之中,他抗争,不妥协,他挣扎,争取尊严,失败,蜕变成一个孩童,最后离开。我们照顾父亲,可又不动父亲,父亲是孤独的,一如孤独的我们。原来每一个贴近的灵魂也不能完全理解另一个灵魂,包括至亲,我们终将是孤独者。
我为了给父亲治病,为了改善父亲的残疾给家庭带来的困境,后来离开家到北京。挣了钱,却失去了陪伴父亲的时间。父亲离去,看到自给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被父亲摸得发白,才明白父亲真正要的是什么。
年少时我们向往诗和远方,等我们转了一圈,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就在原地等着我们,只是我们一直忽略罢了。可明白时,已经不再是少年,在意的人或许不给我们机会。(再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