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把69写成96?为什么有的孩子列算式总是对位不齐,把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为什么有的孩子演算正确,誊写时却出错?
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和运算符号……明明会做的题,为啥总是出些奇奇怪怪的错误
新学期开学一个月,我去学校参加家长会,一到校门口,就遇到了晨晨的妈妈。
晨晨和我女儿是同学,住我家隔壁小区,她与我女儿今年都上三年级,正好同班,所以我和她妈妈见到了总会聊几句。
晨晨妈看到我,一开口就问孩子上个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听到我女儿考得还不错,开始吐槽晨晨:“这孩子也不知道咋回事,一直粗心、马虎。平时写作业,写完我给她检查,错题我一给她指出来她就知道错哪儿了,看样子也不像不会,可写起来总是出错。这次考试也一样,考完回来她跟我说起来还很得意,觉得这次肯定能考好,可成绩一出来,分数惨不忍睹。我看了她的试卷,抄错数字的、看错题目要求和运算符号的,都是马虎出的错。她自己也懊恼得不行,说错的那些题她都会做,也不知道考试的时候为啥会写错。我刚开始以为她是想逃避惩罚才说自己都会的,就让她给我讲解,谁知她讲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你说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明明都会做的题,为啥总是出些奇奇怪怪的错误?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可咋办呀?愁死我了!”
我特别理解晨晨妈的心情,因为我女儿之前也有过这样的问题,我苦恼之下,去咨询了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回家和女儿一起努力,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给晨晨妈分析了孩子写作业、考试马虎的原因和对策。毕竟,只有找准原因,才能精准施策。
每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的视知觉能力达不到同龄人水平,就容易出现粗心的问题
孩子出现粗心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责怪孩子不认真、对学习缺乏责任心,认为是孩子主观上的原因,其实这是冤枉了孩子。因为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的视知觉能力发展欠佳,学习起来就很吃力。
视知觉不同于视觉。视觉指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视知觉是把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接收、整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
视知觉是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写作业离不开视知觉能力。如果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发展欠佳,即使他有健全的视觉器官,能做到专心致志,面对这个年龄的学习任务,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把69写成96?为什么有的孩子列算式总是对位不齐,把十位数和个位数相加?为什么有的孩子演算正确,誊写时却出错?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都有复杂的身体反应程序,都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有关:
眼睛能否做定点、动点的跟踪(视觉集中);
能否清楚地辨认出两个相似的字(视觉分辨);
能否迅速记住刚刚所看到的数字(视觉记忆);
下笔时手眼是否协调(视动协调)。
每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的视知觉能力达不到同龄人水平,就容易出现粗心的问题。家长指责孩子不认真,真的是冤枉了他。
再有就是,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孩子出现粗心问题。
有的孩子在演算纸上算对了,但往作业本或者试卷上誊写时却出了错。一看他的演算纸,东边一道题,西边一道题,缝隙处再加一道题,乱七八糟的,一点条理也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往作业本或试卷上誊写时,出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此,孩子在演算纸演算时就要条理清晰,这样不仅不容易出错,而且也方便检查。
同时,家长也要教会孩子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比如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运算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
另外,卷面不整洁、涂改也容易造成视觉遗漏。
最后,思维定式的误导也不容忽视。思维定式是因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
思维定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计算中,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从而产生“积累性错误”。
比如孩子计算420÷42=10、630÷63=10这些题后,接着计算440-44时,就会由于思维定式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得出440-44=10。再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孩子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
有的孩子思维单一,逆向思维能力弱。比如,在做文字题的时候,看到“45除以5加上21乘以6的积,和是多少”这道题,马上能列式45÷5+21×6,但如果给孩子算式,让他反过来写成文字题时,他就不会写了。
还有的孩子,一看题目太简单了,没有看到最后就按照自己的习惯性理解去做,结果没有发现题意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除”和“除以”,路程应用题中“走了”和“走到”等,结果出现了差错。
总之,学习是一项庞大、复杂、精细的工程,不管身体或者习惯哪一处出了问题,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学会放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做不到,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替孩子做这做那,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却又责怪孩子毛病多
听我分析这些原因,晨晨妈频频点头。最后她说,她不清楚晨晨视知觉能力的发展有没有问题,因为没测试,但后面的几条晨晨都符合。
为了帮晨晨改掉粗心的毛病,每次晨晨写完作业,她都帮着检查;每次上学前,害怕晨晨忘记拿书本或者文具,她都帮着检查书包;为了惩罚晨晨,她还罚过晨晨抄10遍书、连续一个月每天做50道口算题等,但都没用,晨晨仍然是一看都会、一做就错。说到这里,晨晨妈一脸无奈。
很多家长其实和晨晨妈一样,非常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而孩子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的孩子,在学习上也往往更容易粗心。因此,家长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
第一,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惩罚。
孩子情绪的好坏,对学习影响很大。刚上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雄心勃勃要争第一。可孩子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一些差别,那些学习能力还没有很好发挥出来的孩子,再努力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如果误解孩子,认为孩子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不认真、不专心等,批评甚至打骂孩子,都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就像晨晨妈说的,罚晨晨抄10遍书、连续一个月每天做50道口算题等,这些单调的重复,并不能使晨晨改掉粗心的毛病,反而会引起晨晨的反感,让她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多鼓励,让孩子看到希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同时,家长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引导孩子把游戏和见闻的细节、过程讲出来。如果孩子有遗漏,家长可以不动声色地补充,然后不吝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比如,家长带孩子出门时,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看见什么描述什么,越详细越好。
这些看似很随意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做事的细心和条理性。因为孩子只有观察仔细了,才能有条不紊地描述细节。
当然,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趣味性,让孩子把这些当成游戏,而不是当成任务。
第二,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时,家长做家务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搭把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做家务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过程。一个能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孩子,不会是个粗心的孩子。
这方面,晨晨妈是个反面例子。因为不放心,她每天替晨晨检查作业和书包,结果呢?原本是晨晨自己的事,现在变成晨晨妈的事了,晨晨自己根本不操心,所以该错还是错,该忘记拿东西还是忘。
学会放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做不到,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替孩子做这做那,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却又责怪孩子毛病多。所以,有时候孩子的毛病怪到家长头上,家长还真别喊冤。
第三,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
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意识薄弱,很在意周围人特别是家长的评价,这个时候家长说话真的要特别注意。家长如果经常说孩子粗心,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粗心,从而形成习惯。相反,家长如果把目光放在孩子的细心上,经常给孩子一种他很细心的心理暗示,孩子就容易养成细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