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课堂上有个学生总是发出“怪声”,身体总是乱动,你会怎么想?觉得这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可能开始还会耐心教育,如果屡教不改,是不是也开始不耐烦,开始冷嘲热讽,还是直接让他出去站着呢?因为确实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你的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平时玩耍,总是发出怪叫和抽动身体,甚至你非常严厉的制止也无济于事。只要在公众场合,别人总会向你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坐在车上,腿也会不停的撞击着车门。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会怎么办?
就是有这样的孩子,他从小到大都因为怪叫和身体抽动被同学欺负,被伙伴嘲笑,被老师惩罚,被爸爸厌弃。他不敢去电影院,甚至打高尔夫也会被要求离开,因为干扰到了别人。甚至很爱的人的葬礼都不敢参加,更别提任何你觉得稀松平常的公众场合。
但是,同样是这个孩子,最后竟然成为了一名老师,而且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今天,介绍的电影《叫我第一名》,与之相对的疾病——抽动障碍。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改编的,刚刚上面描述的一切都是主人翁遇到的问题,可以说他是不幸的,从6岁开始,他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的抽动身体,同时发生怪叫,越是紧张,越是想控制,这种表现反而越明显。关键是,他根本无法控制住自己!是的,他得了一种精神系统疾病——抽动障碍(ticdisorders),简称TD。
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障碍。整体发病率在5-20%。
抽动症状要警惕
大部分抽动症,均以“小动作”为首发。甚至有的孩子是打嗝伴发声的状况,还有的孩子因为总是眨眼睛,在眼科看了很久,才兜兜转转的来到精神科。
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最多见且病情最轻,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病程在1年之内。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二者不兼有),病程在1年以上;Tourette综合征(TS):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种,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1年以上。而电影中的主人翁就是这种类型。
抽动伤身,更伤“心”
我们说电影里的主人翁是不幸的,他从6岁开始就和TS在斗争;但他也是幸运的,他的妈妈始终坚定的相信他,支持他,给他信心和能量;他的中学校长,让学校所有的人学会尊重他,帮助他;他现在就业的学校领导,给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一直很坚强、阳光的活着。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运气。对于他们来说,遇到更多的是校园暴力、家庭压力、社会孤立。心理上他们是害羞、自卑的,他们会将自己封闭和隔离。学习上,因为抽动行为会大大的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就像电影中,主人翁必须花出4-5倍的时间来学习,因为TS总会出来打断你。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强大的支持,很多孩子可能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而成绩的下降,而会进一步加重ta的自卑心理。
为什么会发生抽动障碍?
发病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脑结构或功能异常、心理因素、免疫因素都有关系。这里想多聊聊心理因素,特别是对于家长朋友们。在内卷的当下,现在家长都是鸡娃型,对于孩子要求很高,考不到100分都没有好脸色,永远觉得孩子做的不够。这样家庭的孩子一方面会被越来越倾向于完美,甚至有强迫的表现;而另一方面也感到非常有压力,精神高度紧张。或者,有些控制性很强的家长,让孩子感受到了紧张感、压迫感。而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很多时候是无法言语化,就会有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也许,会有些家长跳出来说,那怎么办?不管吗?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与“溺爱”的区别我们可以下次再聊。
治疗需要团队合作
抽动障碍治疗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基本上是药物加心理治疗同时参与。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以交给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那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①做好吹哨人: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很关键;
②做好安全基地:去反思、自查是否给孩子紧张、压力的环境;去尝试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同时让孩子知道,ta只是生病了,去理解ta,去共情ta,让ta了解这些声音、动作不是他的错。去保护ta,为ta抵挡一些来自其他人不理解。
③做好同盟军:电影中有一个特别好的借鉴方法,主人翁把TS成为他的老师、朋友,我们也可以跟我们的孩子去“具象化”,甚至可以让孩子去尝试把这个疾病画出来,给它起名字,甚至可以跟它对话。
最后,我特别想说。写这篇文章,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种疾病,当我们在遇到这样的孩子,无论你是老师、父母、朋友亦或是路人,请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帮助和宽容。让他们可以在更加有爱、自由、放松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中,越来越有对抗疾病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