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以前的学生向我咨询心理咨询考证的事情,聊了很多,我也得以梳理了一遍自己的心理学学习历程。
最先接触心理学是在大学,专业课部分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但学的是很理论、很浅表的心理学通识知识,只相当于入门。
然后,是在做了妈妈后,开始有意识看一些育儿书,里面会涉及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有些是自己大学学过的,有些是自己不熟悉的,但是特别喜欢读这类书,渐渐的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然后是2014年,身边突然出现了心理咨询师考证热,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利用好几个月的周末上面授课、考试、论文答辩,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顺利高分拿证。考证之后自己又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实战课以及沙盘课,取得了相应的资质,现在回想那段时间,也挺疯狂的,每个周六日穿梭于太原、忻州两地之间,给铁路部门做了很多贡献,同时还要学习我的研究生课程,工作日还要上班,照顾孩子等等,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恐怕是很难坚持的吧。
实战课结束后,自己做过简短的一段时间个案咨询,但总是不敢收费,而且感觉身边有咨询需求的人并不多,最后就不了了之,没有继续做下去,但并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有机会会去听心理学会的课程,或者看大量的心理类书籍。
最近重新拿起来,是在加入龍老师的特训营,学了更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后,我对自己重新燃起了信心,之前的所有积累好像被打通了,在咨询过程中我也频频体会到了心流的感觉,在大学舍友的推荐下,我了解到了松果倾诉这个平台,从8月4日注册松果、申请成为倾听者,到今天是第5天了,作为实习期,我接到的个案和咨询并不多,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叫咨询,只能算是陪伴者或者可以聊天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平台设置的限时免费,很多个案都是聊完免费分钟数就消失不见了,徒留我等在原地发呆,也许付费咨询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迫切,或者他们单纯是出于好奇或者猎奇心,在勾搭咨询师。但是我没有改变初心,一直在以一名咨询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包括前期和来访者的规则的约定、中期的耐心倾听、不评判、不给建议等等,我严格遵守心理师的职业操守,甚至纯公益做也觉得ok,就这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缓慢前行。但由于对平台不熟悉,不太会操作,有时候会没有及时回复留言,所以排名会下降。但是我接受自己刚开始的笨拙和不熟练,任何技能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现在就是试错、积累经验的阶段。
四天过去了,我有8个访客、2个粉丝、3个好评,获得了一个付费订单,虽然金额不多,对方只下单了15分钟,但是对自己是个莫大的鼓励,我突然觉得自己从事的这个事真的很有价值,得到别人认可、肯定,真的感觉很幸福,那我这几天花在这个app上的时间也有点多,时不时看一眼,是否有人咨询或者浏览了我的页面,耗费了我很多注意力,这个是我需要调整的部分,就是把自己咨询的时间段固化,比如中午的时间段,这一段是自己没有任何安排的、休息的时间,同时也是大多数人咨询的高峰期。
昨天一共接了三个个案,都是免费给做的,第一个是关于亲密关系的,第二个是轻度抑郁症患者,第三个是亲子关系。
轻度抑郁症这个患者是个刚上初一的孩子,说自己从五年级开始失眠,到今年已经被困扰3年了,一开始只是一个月几天睡不着,到后来一个学期只有几天是能睡着的,大多数时候睡不着,特别影响白天的学习状态,对于任何事情也提不起兴趣,经常莫名其妙和家人吵架、事后又自责.....我问他尝试过什么方法调整,他说他的妈妈告诉他,就是因为他每天胡思乱想才失眠,不要想了就能睡着了,然后他会每天晚上告诉自己:我必须要睡觉、我必须要睡觉......但是,意料之中,并没有起到丝毫作用,他失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后来他因为上课时间到了,没有和我再继续聊下去。
但是通过这件事,我有两个新发现:一个是抑郁症的低龄化。我们传统意义上会以为,抑郁症是源于生活、工作压力,发病群体也是成年人居多,尤其是处于夹心层的中年人,发病率更高。但是现在也许要改变一下认知,就是抑郁症的发病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比如学生群体,学业上的压力,来自家庭、外界的压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二是家长的不重视。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除了学习什么心也不操,怎么可能抑郁?比如个案中母亲只是简单告诉孩子不要多想,孩子失眠问题长达三年了,也没有引起重视,关注点只聚焦在成绩上。恰恰是这种不当回事的态度,往往会延误病情治疗的最佳时期。真心觉得所有家长都应该具备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最起码对于孩子出现某些问题,会有个初步诊断,会有意识去寻求专业治疗,而不是漠视不管。
让我庆幸的是,孩子自己先觉察到了,他主动去寻求心理帮助,这是非常棒的一步,说明他是有自省能力的,很多抑郁症患者其实是不自知的,比如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里面的寻找,7年的全职妈妈,封闭、单一的环境和状态让她罹患严重的抑郁症,而丈夫向前对这一点毫无察觉,直到寻找出现自杀倾向,住院治疗后,他们才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但是要彻底走出来,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我真的不希望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只有到了自伤的地步才会引起身边人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亲子关系这个个案,寻求帮助的是孩子的妈妈,说自己17岁的孩子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和他们交流、不吃饭、不上学,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这位妈妈的焦虑、担忧。后来经过了解,是因为她和孩子爸工作都特别忙,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少,渐渐的孩子什么也不跟他们说,哪怕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鼻青脸肿的回来,也只会把自己关起来,不去和他们吐露一个字,可以看出孩子其实已经对父母关上了自己的心门,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怨气,而这一切无非是在寻求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爱。我告诉这位妈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放下工作,一心一意陪伴孩子,把之前亏欠的用时间去弥补。跟孩子服软道歉,而不是一味指责或者唠叨,告诉孩子是由于你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对他的关心不够,现在他这样的状态让你们很担心他,你希望他可以开诚布公的跟你们说说心里话。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孩子愿意开门,重新接受你们为止。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很多父母总是等到孩子的问题显现出来,处理不了了,才会着急,才会外求,而这个时候往往要投入比之前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才能去挽回,生而不养,是我们父母的失责,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周期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任何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希望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可以早日明白这些道理,防患于未然。
在这条路上,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走的很踏实、很坚定,今年的小目标是做够一百个个案,积累100+小时的咨询时长,在过程中缺什么补什么~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