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时爱读闲书,随便拿一本读都觉得这个也有道理,那个也有趣。
后来听了劝,开始读正统认可的经典,也完全是为了应付和各种检查和考试。很少有真正感受到乐趣的时候。
再往后真正可以静下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就开始计算成本。每当看了一本觉得对自己意义不大的书就会懊悔一阵,嫌弃自己挑书没眼光。
再后面吧,读书已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非经典不读了,感觉这样出错的机会能少一些,并且逐渐还读出了许多惊喜。
我想,等哪天能边读经典边能跟在心里跟作者辩论那一定是很爽的。
这是心流啊。只可惜这样的体会出现的太晚了。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会给年少的自己一些后知后觉的建议:读书应该多读经典,读经典应该精读,读出神圣感,游戏感和娱乐感。
可是年少的我会听吗?
年少时不懂经典之妙是因为人生阅历尚浅,而经典作品很多都是时代大主题要么是人的命运史诗,对于不知愁的少男少女而言共鸣真的少。但是对于有心读书的孩子,怀着崇敬的心去读未必不能品其精妙。知其矜贵却读不太懂,这种朦胧便类似于神圣,有待日后常常追忆和探索。
纳博科夫的文学课上要求学生读经典里的细节。包括了故事里主人公变成了哪种昆虫;能准确地描述某个作品中某个住所的房间布局,门和家具的位置,墙纸的样式;必须知道书中说的那张地图到底经过哪些路线;必须知道某个角色的眼珠是什么颜色;查找故事中关于某种动物的主题;以及某个作者对于某个词的偏爱和使用方法。这样读类似于“找你妹”这类游戏,沉下心来便饶有趣味。
没经历过的人生从书里获得。这是为什么有的读书人虽物质上清贫却精神上富足,自娱自乐,自得其所的原因。这相当于高级的娱乐了。
读书也是有时间成本的。与其书山书海,大海捞针般花费时间,不如精选一些,带着神圣的、游戏和娱乐的心细细品味。
书成为奢侈品是因为没有时间跟它秉烛夜话、把酒言欢啊。如果能,那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所以,当看到社区公园里那位早就认识却不怎么打招呼的大叔不是在打太极拳,不是在拉二胡,不是在遛狗或带孙,而是手捧一本书在阳光的斑驳树影下看时,真觉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