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病百讲》学习目的
写作都是和文字相处,了解语病是为了给写作打基础。这是写作的必学知识。只有不写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才能组成完美的段落,形成优质的文章。
作者:李明洁,语言学博士,教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反问句失误
病例1:谁不会见死不救呢?
病例2:你不觉得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不都像神话里的哪吒吗?
病例3:有了害虫没治好,这是我失职,治好了不也就是尽责而已。
修改后
病例1:谁会见死不救呢?
病例2:你不觉得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都像神话里的哪吒吗?
病例3:有了害虫没治好,这是我失职,治好了也就是尽责而已。/有了害虫没治好,这是我失职,治好了不也就是尽责而已吗?
分析
“谁不会见死不救呢”按照字面的意思,难道是要说:谁都会见死不救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真是太可怕了。看来,是说话的人把反问句给说反了。反问句字面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比如,例1字面上就是否定,那么意思就是要肯定“见死不救”,可是“见死不救”本身带有否定的意思,要用反问句的话,就要采取肯定的形式,说成:谁会见死不救呢?
例2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不妨先把例2减缩一下:“你不觉得孩子们不像哪咤吗?”这个句子已经包含了一个双重否定,双重否定意味着肯定,就像数学里的负负得正反间句又是正话反说,所以,负负得正再加上一个负,结果就是负了。也就是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变成了:我觉得孩子们不像哪咤。那不就和原来想说的意思相反了吗?所以,在一个反问句里,要想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就只能用一次否定而不是两次。因此,例2就要改成:“你不觉得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们都像神话里的哪吒吗?”
例3原意是用这个反问句来表达一个正面的意思“治好了就是尽责”,可是疑问词的缺失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正好相反,变成“治好了不是尽责”了。
反问句本身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已经需要很费脑筋去理解了。所以,句子里面还是不要多次否定的好,否则容易自己把自己搅糊涂。
拓展反问句的特点
反问句的特点是“问”,不过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无疑而问”,形式上是问,其实是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字面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字面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例如:
难道我不担心吗?=我担心。
我怎么会知道呢?=我不知道。
从语气上看,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要有力量,也常用“难道”“岂”等副词来加强语气。
使用反问句并不是说话人心里真的有什么问题要问,只是使疑问句的方式曲折地家达自己的想法,在语气上常常有不满、反驳的意味。
双重否定句失误
病例1:他的老母亲无时无刻都在等他,可是他已经六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病例2:我早就通知他这件事情了,他不会不一无所知的。
病例3: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修改后
病例1:他的老母亲每时每刻都在等他,可是他已经六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病例2:我早就通知他这件事情了,他不会不知道的。
病例3: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新的内涵,但谁又能说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分析
“无时无刻都在等”是等还是不等?按照字面的意思是说没有一分钟在等,那不就是没有等吗?这就和句子后半部分的意思不符了。缺少了一个否定词,意思完全就颠倒了。
例2也是如此。“不会不”是一个双重否定的格式来表示肯定,而后面又跟了“一无所知”,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否定。但是,前面一个分句的意思却是肯定的。这就自相矛盾了。
例3中既有反问句“谁又能…呢”,又有双重否定“否认…不”。反问句式是表示否定的,双重否定是表示肯定的,因此整个句子就成了否定:现在大家都认为不需要学习雷锋了。这显然与句子的原意相悖。
上面的三个例子都属于双重否定的误用。在使用双重否定句时,要非常小心句子是不是已经包含否定的意思。如上述的“无时无刻、一无所知、否认”然后再根据整个句了表达否定还是否定的需要,来决定是否还要使用否定副词。通过这些病句,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双重否定句里还是不要再过多地夹杂其他否定词语和否定格式为好。
拓展双重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一句话里用了两个否定词就是双重否定。双重否定不等于去掉两个否定词后表示的肯定,而是强调肯定,有“必须”“一定”的意思。例如:“他不会不知道”的意思是“他一定知道”“他绝对知道”,而不是说“他会知道”
“没有”和“不”连用也是双重否定的一种形式,表示所有、全部的意思,强调没有例外。“没有人不知道”就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和一般表示肯定的陈述句不同,其中包含有说话人更多的主观态度,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
词汇歧义
病例1:这家新加坡风味的饭店今天来了很多旅客,这些人多半儿来自新加坡。
病例2:表哥最近常去大学上课。
修改后
病例1:这家新加坡风味的饭店今天来了很多旅客,这些人超过半数来自新加坡。/这家新加坡风味的饭店今天来了很多旅客,这些人大概来自新加坡
病例2:表哥最近常去大学讲课。/表哥最近常去大学听课。
分析
例1中的“多半儿”有两个意思:“超过半数”或者“大概”,用这两个词语替换“多半儿”,例1都可以成立。所以,歧义是存在的,并没有因为上下文而消解。这样的话,人们无法得知这个句子的确切意义,那么,它就是病句了。
例2的意思要看说话人的身份:如果是学生,那么“上课”的意思就是“听课”;如果是老师,“上课”的意思就是“讲课”了。
上面的例子都是由于词汇歧义而造成的病句,由于句中某个词语有多种意义,以致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变得不明朗,从而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麻烦。很显然,词汇歧义是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这是歧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歧义如果添加了合适的语境,歧义是能够消解的,比如例2如果改为“表哥是位建筑学专家,最近经常去大学给学生们上课”,歧义就不存在了。
拓展歧义的类型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做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存在歧义的语义片断必须是同形的,不同形就无所谓政义。
汉语里的歧义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引起的。例如:江上驶过来一艘youchuan(游船/油船/邮船)。
书面歧义比较复杂。从歧义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上面的例子就属于词汇歧义。组合义是句子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的歧义,可以分为语法组合歧义、语义组合歧义和语用组合歧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