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去保养的时候,那个洗车的说车垫已经烂了,没法清洗了,就简单的擦擦。我才注意到,电子的确已经烂掉了。算来也有四年多了,好像也到了换新的时候,就去店里看了一下,发现有那种全包的脚垫,看上去很高级的样子,于是就定了一下,今天去店里换。
一大早就去了,希望能节省时间,早点开工。我以为是比较简单的事情,结果动工之后就发现不是的,三四个人动工,搞了足足两个小时。。。本来还觉得垫子买的比较贵,肯定是有人工费的,不过看这个时间,这个人力,感觉有点人工费也是应该的。
那些人工呢,值得说一说。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好年轻。我就在想,到底以后这些职业路径应该怎么样的。以前说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都去读了大学,以后就业有问题啊,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都想在办公室工作,可是供远大于求了,结果毕业的大学生还真不一定比汽修的这些小伙子挣得多。但是不读书呢,不读书就没有机会去做那些工作啊,可能就是只能去生产线上做工人。并不是觉得这样有歧视,而是这种纯体力劳动,恐怕一时半会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很难接受。
江苏现在是吧大学入学率提升到100%了,但是高中入学率降到了50%,其实就是一种提前分流,然后这些高中生那就走入职业教育,以后充实一线操作工。回过头来看,这种模式也是工业化的产物,估计运行也不过两百年。在工业化的思路下,人的学习,是要迎合工业化需求的。工业化有个特点,就是标准化,零件标准的,流程标准的,产品标准的。。。反过来看,需要的工人也是标准的,学习标准一样的知识,制定标准化的考试,把本来思路自由,想法独特的人变成适应工业化机器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的操作工,无论是一线的工人,还是身处高位的管理者,其实都是工业化下的工具罢了。
由此,真正属于人类的,那种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思想,恐怕就与这种模式格格不入了,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思想,作为一种能力,而变成了高级的能力,在这种标准化模式制造出来的人的脑子里,如果还能保持有个性的思想,的确就成了比较难得的东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