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 大兴旧俗
办喜事
从前办喜事有以下程序。提亲,由媒人到男女双方家里提亲。双方父母同意,就该合帖了。合帖。就是拿着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包括出生年、月、日、时辰,找算命先生或阴阳先生看看八字犯不犯冲或尅。下定。男女双方合帖后,南方要带着礼物到女方家下定礼。然后就是请人挑黄道吉日催妆,就是男方带四样礼物到女家催着送嫁妆。礼物最少是:酒、一棵双棒葱、一刀肉和茶叶等。送嫁妆、迎娶新媳妇儿过门。回门。新婚三天,姑爷要陪新媳妇儿回门省亲。
开脸
旧时民俗,新娘在出嫁前,必须把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毛绞干净。不然,就仍然是黄毛丫头。开脸就是用一根粗线,反复绕几周,套在拇指和食指上一张一合,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毛就绞干净了。我小时候试过,有点儿疼,不算太疼。
压床
娶媳妇儿时,要找小小子儿在新房的床上,从床头走到床尾,叫压床。图的是吉利,寓意子孙满堂。小时候邻居二哥娶媳妇儿,我去看热闹,同村的表哥和我就被主家大叔直接抱进了新房,从炕头上去,跑到炕尾。由于那时比较穷,既没给红包,连块喜糖、花生、瓜子都没吃上。
送嫁妆
按老规矩,嫁妆要提前三天送到婆婆家。送嫁妆时押嫁妆的一般都是娘家兄弟,或者是侄子。除了官宦、富豪之家,平头百姓一般都是论挑儿,都说谁谁家送了几挑儿嫁妆。嫁妆大致有皮箱,叫皮箱,一般只是木箱子。大部分都是嫁妆瓷,有掸瓶、帽筒、茶叶罐、将军罐等。我姥姥家穷,小时候只见过老妈的嫁妆是一对木箱子。奶奶的娘家家境殷实,但是没有瓷器,我只见过帽镜、錫制蜡钎,一对木箱子,可能还有盆景,我记事时就只有两个盆景碗了,一只是好的,一只钉了锔子。上面的款儿是“大清乾隆年制”,是不是官窑粉彩就不知道了。七十年代初开始恢复信托,那只好的我拿到信托商店给卖了,卖了五块钱。
杠房
黄村五街曹家开了一家杠房,规模可能不大,杠头梳个小辫儿。喜事杠房有轿子,白事有棺罩,大、小杠子和大绳,我记事儿起,就没有轿夫和杠夫了,以前有没有不知道。杠夫是个苦差事,出灵的时候,院门宽敞的可以穿上小杠子四个人抬出去。如果院门窄小,就只能找个身强力壮的杠夫,把棺材抬起来放到杠夫的后背上,由杠夫一个人背出去。过去乡村除了家底殷实的,一般不提前打棺材,家里人倒头了,现伐树、解板、打棺材,都是白茬棺材,尤其是柳木棺材,倍儿沉。我出生的比较晚,见过几家用棺材出殡的,但是雇曹家杠房,而且用棺罩的只有一家。
我还见过两次用曹家杠房的轿子娶媳妇儿的,一个是邻居二哥,一个是我二表叔。那时已经是六十年代了,旗罗伞盖是没有了,只有光屁股轿子了,仪式感差多了。就剩下还有扶轿杆,押轿子和一个小小子儿提茶壶。后来结婚有坐马车的,有骑自行车的,但是再也没有看见用轿子娶媳妇儿的了。
网友评论